時間:2023-03-21 16:16: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音樂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赫哲族是我國北方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龍江省,集中居住在三鄉兩村。赫哲族人靠捕魚為生,除了漁獵生產外也耕種少量的土地,歷史的積淀、群居的生活以及白山黑水的滋養,使赫哲族逐漸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這些音樂從題材到體裁、從表現形式到創作手法都深深地烙上了赫哲族的印記。
一、赫哲族的音樂文化特點
(一)赫哲民歌
赫哲民歌是赫哲族流傳度比較高的一種音樂形式,內容多和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有關。無論赫哲族的男女老少都能根據當下的環境和心情,唱上幾曲即興的調子。赫哲民歌一般采用五聲調式居多,曲調結構比較簡單、節拍比較固定,以宮、徴調為主要調式,多為單樂段結構。表現形式多為獨唱,也有少量對唱形式。赫哲族的小調優雅動聽,無論是音調和旋律,均會令人感覺江水海浪的起落和漁船劃行中的輕搖微擺,具有明顯的少數民族特征,也帶有濃郁的漁獵傳統文化的特點。主要曲調有比較熟知的赫尼哪調、薩滿調、伊瑪堪調、嫁令闊調以及白本出調、老頭調、少女調喜調、悲調等。赫尼哪調是一種婦女們在勞動中哼唱的民間小調,曲調明朗輕快,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廣為熟知的《烏蘇里船歌》就是赫尼哪調的典型代表。嫁令闊調是一種歌頌大自然、歌頌家鄉的抒情歌曲,情感樸素,輕柔悠揚,也是一種流傳度很廣的曲調,如《松花江相會情歌》。薩滿調是赫哲族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曲調,主要用于祭祀、薩滿活動時演唱,曲中也蘊含著赫哲族人的宗教文化,主要有《跳神歸來歌》《家祭神歌》等。深受大家喜歡的伊瑪堪調是赫哲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瑪堪調不僅在音樂表達、音樂題材和創作手法上有其獨特的音樂文化價值,尤其是在民族音樂和說唱音樂中有著鮮明的特色,同時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其鮮明的、濃郁的民族神韻和其中蘊含的民族個性也讓赫哲人的民族藝術在世界綻放光彩[1]。不同的曲調表達了赫哲民歌不同的音樂思想,不同的曲調構成了赫哲民歌豐富的音樂題材,不同的題材又賦予赫哲人在音樂上的不同表達,這既展現出赫哲族民歌在赫哲族音樂藝術漫談發展史的豐富多彩,又展現出赫哲族音樂文化中特有的漁獵民族文化和歷史積淀,從另一側面也說明了赫哲族音樂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赫哲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也是赫哲族燦爛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種歷史記錄[2]。
(二)說唱音樂
伊瑪堪作為赫哲族音樂文化的代表,儼然已經成為一部包含赫哲族人民文化、生活、習俗等的歷史教科書,為考查和研究赫哲族的歷史文化發展提供到了重要依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瑪堪是一種以赫哲族人特有的語言,以說為主以唱為輔而無伴奏樂器表達歌曲內容的一種說唱音樂,流行于黑龍江赫哲族聚居區。以演唱曲目、內容和篇幅分類,“伊瑪堪大唱”多以表現英雄與傳奇性內容(創世傳說)為主,以說為主要表演形式,說唱相結合,表達完整的長篇故事,曲調因藝人而定,擅長吟誦、敘事,演唱隨意性較大,有時也在說中穿插一些專用曲調。“伊瑪堪小唱”多為表現抒情性內容的短篇節目,主要表達的是赫哲人日常生活方面的故事,唱是其主要的表演形式。曲調更具歌唱性、抒情性,多為民歌、小調等。據考察,伊瑪堪作品共有三種題材,一類是薩滿英雄故事,其薩滿文化特征明顯,一般篇幅較長,跳神儀式和薩滿神歌穿插其中,是薩滿文化的直接產物,是伊瑪堪作品中最古老的部分,流傳至今。一類是民間傳奇故事,故事情節往往建立在玄幻傳奇的故事基礎上,卻多了一份生活化和世俗化,某些故事情節如《狐仙故事》《神女和奔月》與中國神話有相似之處;另一類則是煙火人間,日常生活故事,與前兩種類型相比,此類作品一般篇幅較小,演唱起來也比較容易,更具歌唱性。伊瑪堪傳統節目長、中、短篇均有,代表作品如《什爾達魯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亞熱勾》等[3]。
(三)民族樂器及器樂作品
我國民族學家凌純聲老師在20世紀30年代調查時發現,赫哲族器樂方面極不發達,雖然在赫哲的故事中提到胡笳、喇叭、笙、笛等吹奏樂器的名稱,但這些樂器都并非赫哲族特有。現在流傳下來的赫哲族樂器除了口弦琴和鼓之外,已經找不到其他樂器了。口弦琴被赫哲族人稱作“空康吉”或“空木含給”,這種外形酷似三叉口琴、用鐵絲鋼片制成的小樂器,其音色悠揚柔和。口弦琴作為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樂器,也不是赫哲人自創的樂器,或許是漢族或俄羅斯民族輸入的。鼓作為一種十分古老的打擊樂器,在赫哲族非常流行,沿用至今。在當時,赫哲人用的鼓有兩種:一種叫做圓鼓,用于阿哈瑪法。另一種是薩滿用的蛋形鼓。這兩種形式大小雖然不同,但都為單面鼓,其使用方法基本一樣。主要用于宗教活動和民間祭祀,既是薩滿的法器,又作為樂器使用[4]。赫哲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沒有本民族文字卻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語言,赫哲族的歷史傳統和燦爛文化都依靠代代赫哲人的口耳相傳世襲傳承。在漫長的共同體演進和與大自然的妥協和抗爭中赫哲人用智慧和想象締結著對自然和自身的情感和認知,積淀了深厚燦爛的民族文化,而音樂藝術作為一種口耳相傳的有效載體,不僅是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瑰寶,更是在赫哲文化歷史傳承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赫哲族音樂以豐富的題材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民族性格傳承著赫哲文化,講述著赫哲故事,而故事中所映射出的中國文化和赫哲族的漁獵文化,也呈現出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5]。
二、赫哲族音樂融入地方大學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意義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校園音樂文化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手段,一方面對高校人才培養、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尤其是地方高校也應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繼承、創新已瀕臨消失的地方少數音樂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音樂中發揮引領作用,彰顯辦學軟實力。
(一)豐富地方高校校園音樂文化內涵,增強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高等學校校園音樂文化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載體和手段之一,對大學生在道德、意識、信念、價值等方面的引導和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將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引入地方高校的校園文化,一方面可以豐富校園音樂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有助于學生了解地方高校所在區域的地域文化和歷史發展、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精神,從而喚起青年一代保護、發展、傳承珍貴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意識,為推廣和保護以赫哲族音樂文化為代表的地方民族音樂文化探索新的途徑。另一方面,通過校園音樂文化的傳播力量,使同學們通過人類共同的語言——音樂,打破民族文化壁壘,增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尤其是亟待保護、傳承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5]。
(二)結合高校教研優勢,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在以赫哲族音樂文化為代表的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創新、傳承中的主渠道的作用。1.結合區域音樂文化資源與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發揮地方高校在以赫哲族為代表的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傳承中的引領作用。地方高校作為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應進一步探索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和從業人員的人才培育模式,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儲備力量。對于傳承、發展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這一歷史性課題,高校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培養學以致用的人才,發揮自身在傳承發展傳統民族音樂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作用,既滿足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要,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教學。2.依托地緣優勢及地方高校科研體系,探索以赫哲族音樂為代表的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創新。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逐漸形成的今天,由于民族間不斷融合,極具藝術價值和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也瀕臨失傳,極具地緣優勢的地方高校應依托科研優勢,結合田野調查、收集整理以赫哲族為代表的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史料,多學科、多角度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藝術價值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和記載并結合時代特點,在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創新探索中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這是少數民族音樂可持續傳承最牢固、最有力的保障。3.積極推動高校專業音樂人才對以赫哲族音樂文化為代表的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和創作。音樂文化既要傳承也要發展,我們既要利用專業的音樂知識全方位對赫哲族音樂文化進行研究,利用現代化手段對以口傳心授為主的赫哲族音樂進行聲音考錄、樂譜記載,讓赫哲族音樂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長久流傳,同時我們也要以時代的視角、現代化的創作手法為赫哲族音樂譜寫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樂章,讓以赫哲族音樂文化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在傳承中發展、創新,續寫民族音樂文化故事,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精神,讓北方漁獵民族燦爛的音樂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民族文化中綻放異彩。
作者:劉麗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