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1:06:5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機械基礎課程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材料學、機械制圖等專業知識的基礎課程,對于各項專業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1]。屬于相關工科專業的必修課程與基礎學科,同時,機械學科作為一門古老、傳統的基礎學科,在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中存在一定的教學滯后性,影響了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2]。目前,在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中,主要以傳統灌輸式教學為主要授課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導及任務落實分配下被動學習,學生整體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參與學習,背離了機械基礎課程實踐能力的創新與拓展,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3]。現在的學生尤其是機械制造工藝、機械設計及相近專業的學生,在平時的實踐和實驗課程中接觸機械設備及相關專業設備的機會比較少,只是通過課本了解到一些機械機構與原理方面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操作與知識運用[4],一些高校甚至缺乏現代教學技術及多媒體課件、錄像、實體模型、機構運動模型,限制了教學形式靈活生動開展。本研究通過分析目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及任務,闡述了未來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與發展方向,研究結果對于提升機械基礎等基礎課程的發展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技術參考及借鑒。
1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學生在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存在在上課時間玩手機、分心等問題。機械基礎是一門基礎專業學科,需要各種技術知識的支撐,課堂上教師講課內容多為基礎性知識,需要學生下課后進行思考與理解,課堂上課程進展較快,教師闡述不詳盡,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相關知識,所以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后續學習困難。
1.2學校教學資源及設施落后
教學資源及相關設備設施的缺乏導致教學效率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削弱,課堂上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5]。目前,大多數高校在硬件配套及教學上不夠全面,導致學生在考取證書前對理論知識學習、配套實踐設備掌握脫節嚴重。機械基礎是一門傳統的基礎學科,建設歷時較長但可借鑒的教材教學方式不足。隨著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提升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大多數高校沒有可靠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目前,很多校園網機房基礎設施陳舊、配套設施老化,難以支撐現代化教學設備。
1.3科研教學體系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
在高校、科研院所及高職院校中進行機械基礎教學,應該保證教學任務與科研進展同步進行,相輔相成。但是目前在實踐過程中,教學科研成果缺乏相應的評價體系與保障制度,無法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及科學研究質量,對基層教學組織的實施造成了不利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僅與教師的專業素質及教學質量有關,還與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密切相關。高職院校管理人員職責與任務主要是制定專業教材、課程和評價體系、教師考核制度等,對于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6]。當前,高校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積極引進教育型人才,注重提升教學與科研建設,忽視了高職院校管理人才與團隊的建設,導致相關教學管理人員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方式簡單,教學模式單一,教師的教學質量缺少硬性的評價指標,教師的教學評估體系不健全,對于學生的成績缺少科學與客觀的評價分析措施,對于教師教學質量、教材改革等不重視,也缺少相應的激勵政策等,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2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及方向
2.1優化課程教學資料
豐富課程教材,定期組建骨干教師進行市場調研與研討,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及相關課程資料,保證教學模式的先進性,豐富網絡資源數據庫及線上教育模式,助力學生的課程學習[7]。
2.2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只有在掌握理論知識及進行實踐運用后才能提高學生的機械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目標。但是由于課程教育學時所限,且一般院校缺乏相關實驗、實習操作手段,難以滿足學生的實踐及實訓要求,導致教學效果及教學效率難以達到課程要求。學習機械基礎課程等工科基礎課程,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精簡非重點內容,把重點放在機械設計與實踐結合等方面。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增強學生對機械生產及制造工藝的認識和實踐能力。
3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措施及實施體系
3.1加強校園計算機網絡相關設施的建設
目前,為了提高教師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科研素質,很多高校在校園網上建立教學資源庫,并且購買了電子圖書、期刊論文數據庫等,但是這些資源利用率卻不高,學校應該組織定期培訓,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電子圖書、期刊論文數據庫,利用教學資源促進學習,通過網絡開拓視野,提高個人的能力,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經驗,提升專業素質,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發展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基礎[8]。
3.2加強學校教育制度的管理
加強對機械基礎等相關課程的管理工作,實行學院主要領導負責,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加強對學科基礎設施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相關負責人的宏觀指導和督促檢查,將教學制度管理和教學管理各項職責逐條細化,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和人員,落實到具體教學工作環節中,形成互聯互通、嚴密高效的教學管理制度。
3.3創新基層教學組織的形式,強化基層教學組織管理
機械基礎屬于傳統的基礎教育學科,屬于基層教師的教學范疇,教學組織的工作量較重,一位教師需要擔任幾個班級的課程,課程量多,任務較重。基層教學組織,如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機械基礎、電氣技術等基礎學科,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組織,但是也是高校極易被忽視的一個組織。未來,學校方面要高度重視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工作,而對于基層教學組織負責人來講,其不但要完成組織工作,同時還應當積極與教師配合,完善相應的科研任務,加快推動基層教學組織創新與發展,從而實現提高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目標,完善基層教學組織,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創新,強化學科發展、科研與基層教學之間的連接,鼓勵跨學科、跨院系組建基層教學組織,加強科教協同工作,積極推動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建設,通過合理化的方式構建高水平基礎教學,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基層教學組織管理體系進行創新優化,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建設、教學管理、教學改革、科學研究等管理制度,積極組建一支高校基層教育團隊及骨干成員,定期進行教學討論及市場調研,動態調整基礎課程專業課設置及授課方式、內容等,保證學生接受到最先進的教學。
3.4鼓勵教學研究,促進教師成長與發展
在高校教育中,應該將人才培養作為核心,從實踐教學、教學質量保障等多個維度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動教師課堂教學競賽工作,及時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積極鼓勵教師按照學科特點、研究方向、班級組成特點等建立教育教學模式。在新引進青年教師后,團隊應該采取“老帶新”的方式指導青年教師,并對新進教師進行嚴格把關,必須要確保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達到標準后再參與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定期組織骨干教師及青年教師赴企業或國內外高校進行專門培訓,積極學習專業的先進知識,接受本專業高級教師及資深人士的指導,從而實現教師個人應用型能力及理論知識的全面提升。
3.5引入信息化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教學需求,信息化教育模式及線上教育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有很多先進的教學設備可以引入課堂中,例如多媒體設備,如PPT、視頻等教學資源,替代傳統的板書向學生授課。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率。因此,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知識的傳遞效率。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授課方式節省了教師的板書時間,也可以保證教師有更多時間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教師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信息化教育還可以方便課程負責人或其他聽課教師進行遠程聽課,方便對教學質量的管理與評價(圖2),提升教學管理及評價體系。
4結論
機械基礎是一門綜合性的傳統工科基礎課程,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本研究通過論述機械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提出未來機械基礎等基礎課程應該加強校園計算機網絡相關設施的建設、加強學校教育制度的管理、創新基層教學組織的形式,強化基層教學組織管理等,研究結果對于促進機械基礎等基礎課程的發展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玥芳.基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中職機械基礎課程實踐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8):66-68.
[2]劉大鵬,柳鵬飛.優化教學策略讓中職機械基礎教學更有實效[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2):114-115.
[3]張宇.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2,8(7):180-182.
[4]石靜.中職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方法探索[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4):152-154.
[5]王亞男.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教育藝術,2022(3):31.
[6]相宏軍.“互聯網+”時代中職機械基礎課程項目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新通信,2022,24(4):165-167.
[7]周麗萍.職業院校機械基礎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理念的營銷策略[J].營銷界,2021(Z6):149-151.
[8]馬再敏.微課在技師學院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11):137-138.
作者:王育娟 賈龍超 單位:甘肅省理工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