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1:07:5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國際貿易實務混合式教學模式,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引言
近年來,高校在線教育普及化進程持續加快,廣大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也逐步習慣在線教育帶來的全新體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成為高校教學的新常態,探索如何結合信息技術發揮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優勢,著力構建線上線下聯動、課內課外銜接、傳統創新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下新的研究課題。
二、“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比較
傳統的線下教學,教師可以通過面對面的觀察、提問以及眼神交流等,及時掌握學生動態,適時調整課堂進度與節奏,滿足全體學生及個性化需求。但不足之處在于教學內容易受限于課堂時間,多以教師為主導,且教學評價側重于結果等。線上學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教師與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線上交流與學習,不僅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還可以整合不同學校、不同平臺、不同地區的優質教學資源,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利用碎片化時間自行調整節奏,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然而,由于線上學習需依托網絡和終端設備,因此對于網絡信號、在線平臺的運行、教師技術使用水平和學生自覺性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加之,缺乏面對面互動機會,學生容易產生學習倦怠,影響教學效果。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各有優勢,線上教學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課外教學資源和學生學習途徑,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線下教學則彌補了線上教學無法面對面互動的缺陷,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情況,便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隨著信息時代的推進,單純的線上教學或者線下教學都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因此,積極探尋二者有機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議
(一)學習目標及學習任務的設定具有靈活性和層次性
由于學生在學習態度、主動性、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相對差異,因而在開展混合式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地“一刀切”,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化,調查學生具體需求,結合課程實際,分層次設定學習目標,并在課程評價時,按照不同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情況,對學習情況、學習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此外,學習任務是學習目標實現的載體,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設計相對應的學習任務,使之兼具層次性與多樣性,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培養不同的技能和素質。
(二)教學形式安排具有多樣性與連貫性
就混合式教學的形式而言,線上部分的形式主要有錄播、直播或基于慕課、在線測試等,線下部分主要分為教師講授答疑、分組討論等。無論采用哪些形式,都需基于深入的調查,切實了解學生和教師的教學意愿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調整,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線上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采用錄播形式,將知識點錄制成15-20分鐘左右的視頻,上傳教學網站,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然而,片段式的知識點,缺乏系統性的聯系,學生有時無法將已學知識點聯系起來,因此,教師可定期開展直播,在線將每章內容串聯起來,梳理并強化重難點,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同時,直播的形式也能及時與學生進行在線互動,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針對性的回復,優化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與創新性
依托于在線學習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于教學內容的限制,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教材,大量課外資源可以得以利用。然而,網絡資源紛繁復雜,線上教學資源并不是盲目的堆砌,教師在篩選教學資源時要注意匹配與融合,結合具體的學習目標與學生學情、專業背景與熱點實事等,整合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嵌入教學任務與設計中。同時,要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創新性,例如挑選學生感興趣的案例、新穎的論點并引導學生運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討論法,以提高學習激情,培養創新能力。此外,在教學內容中要切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任課教師需精準把控思政的用量與時間,使思政教育像鹽一樣溶進課堂,化于無形,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課程評價方式具有過程性與多元性
良好的混合式教學的評價方式應由學生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實現評價的過程化、多元化和立體化。一方面,隨著在線教育平臺的推廣,大數據可以生成學生學習數據,并能從中發現相互關系,診斷存在問題,及時預測發展趨勢等,為過程性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另一方面,增加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模塊,打破了教師一元評價模式,通過設置自我評價和互評標準,使學生可實時自省學習態度和表現,及時調整和改善,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學科,具有涉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如火如荼的開展,MOOC慕課、智慧樹網、超星學習通、學堂在線等教育平臺備受各大高校青睞,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并結合一年在線教學經驗,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對于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具有現實意義。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設定一定要與具體的學情相匹配,在開展國際貿易實務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摸底。對95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見圖1):28.95%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度較高,55.26%的學生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10.53%的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感到較為吃力,表示需要課后反復消化知識點,還有5.26%的學生表示教學內容較難,學起來比較吃力。因此,結合具體學生的學情,將學習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基礎性、提高性和拓展性。賦予學生自主權,學生可結合自身情況,自行選擇不同的學習目標。圖1 學生對于自身學習狀態的調查數據來源:經問卷調查結果整理而來。例如在貿易術語這一章節,基礎性學習目標要求學生了解現行的國際貿易術語和相關的國際貿易慣例,掌握典型六種貿易術語的含義,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及幾種常見的貿易術語的變形。提高性學習目標在基礎性目標上增加了將各貿易術語進行歸納和總結、能辨別貿易術語和合同性質之間的關系。拓展性的目標在提高性的基礎上,增加了了解不同國際慣例中術語的變化,能結合具體外貿情況,合理選擇和正確運用各種貿易術語,解決外貿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匹配學習目標,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個性化的設計,讓每個學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學什么”,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效率。
(二)教學形式
課堂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才是主角,教師應該發揮好“導演”的角色,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與安排,將主角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為了激發學生潛力,在開展國際貿易實務混合式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習慣與需求,探索出了一套既切合學生實際又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首先,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更偏愛15分鐘以內的碎片式的在線學習模式,短而精的錄課視頻可以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如圖2數據顯示50%的學生沒有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大多依賴課堂學習,教學效果受限。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國際貿易實務混合式教學設計中,形成課前—課中—課后學習閉環。課前開展線上教學,將教學任務、課件、微課、章節測驗上傳學習通平臺,通過自主預習,讓學生基本掌握課程知識點,帶著一定的知識基礎及問題走進教室。課中開展線下教學,教師以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側重于幫助學生梳理歸納和總結,并通過討論、個別答疑、情境模擬等方式構建交互式教學,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挖掘,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課后依托在線學習平臺,例如借助學習通平臺的投票和問卷等功能,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對教學方式的建議與反饋,并借助線上數據進行教學反思,查漏補缺,促進線下課堂教學的持續改進。同時,也將拓展性教學材料上傳學習通平臺,培養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圖2 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的習慣調查數據來源:經問卷調查結果整理而來。
(三)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不加選擇的堆砌,要體現層次性、多階段性和發展性。國際貿易實務混合式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1.教材內容,2.整合慕課MOOC等在線教育平臺上同類型課程,3.國家針對于外貿行業的各類政策法規,4.外貿行業資訊等。通過將課程知識點分解,并對上述資源進行整合與挑選,完美嵌入學習通平臺資料、討論、作業、章節等功能中,形成連貫的教學資源。同時,每一章節完成之后,通過問卷和習題形式,掌握學生對于本章節的建議與反饋,及時調整,精準施教。例如圖3,將具體章節細化,根據學生學習體驗,適當增加相應案例、習題等,不斷提高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靈活掌握度。圖3 學生案例及習題等教學內容需求調查數據來源:經問卷調查結果整理而來。此外,在教學內容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此過程中任課教師需做到如下幾點:1.教師要不斷提高思政意識和思政素養,深度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精心的挑選與設計,尋找最佳嵌入點。2.在課堂中精準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國際國內重大熱點時事等,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結合線上大數據和線下學生表現,時刻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積極做好價值引領工作,盡早精準糾正偏差。
(四)課程評價方式
依托于學習通平臺,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數據得以被留存與記錄,學生參與度、章節學習次數、作業完成情況、討論互動表現等均可以通過數據形式展現,這為教師綜合判斷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否科學合理以及過程性評價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同時,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有助于教師精準施教,并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重構線上與線下的平時成績比例。在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中,將課程評價比例設置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占比60%,具體包括:學生自評(5%)、生生互評(15%包括小組作業和討論)和教師評價(40%,線上參與度5%、作業完成情況10%、線下課表現25%)。期末成績占40%。此外,在課程結束后,邀請專家對混合式教學課程的實施進行研討,提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與建議。同時,發放學生滿意度問卷,了解學生整體上完課的評價與建議。最終,結合專家意見、學生反饋和教師本人教學體驗,不斷優化教學方案細節,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混合式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閆長斌,李明宇,張景偉,等.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后疫情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86-91+103.
[2]莫李龍,余愛明,朱鵬飛.“后疫情時代”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3(S1):120122.
[3]張倩,馬秀鵬.后疫情時期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建議[J].江蘇高教,2021(2):93-97.
[4]楊曉宏,鄭新,田春雨.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目標與建設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9):104-111.
[5]崔嵬,龐曉麗.大數據背景下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21,34(4):96-101.
[6]高琪,朱小芹,吳曉慶,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2(6):135-138.
作者:李玲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