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9 11:01:0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鄉村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和目標,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推動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只是關系農村居民利益,也是城市居民的需要,更是全社會的事情。沒有農業農村的綠色發展,就沒有整個中國的綠色發展。農村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文化問題不只影響著農村的生產生活行為,更是和城鎮發展相互聯結、相互作用。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都是通過大氣或者食物影響到城鎮居民。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滿足農村的需要,也是滿足城鎮和整個社會的需要,更是實現美麗中國遠大目標的重要抓手。
把握改善農村環境的要義
鄉村振興戰略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要求致力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關乎廣大農民的根本福祉,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的需要。在“三農”政策的多年持續支持下,農村面貌持續改善,大部分農村實現了鄉村道路硬化、通水通電,居住環境不斷優化。但仍然有一些鄉村因地理條件差、政策難到位、農戶綜合素質低等原因,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通過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顯得尤為迫切。同時,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于過去粗放低效野蠻的經濟發展方式使農村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如今全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轉變發展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
總結秦州區生態環境保護經驗
秦州區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傳說是伏羲、女媧、軒轅的出生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稱。同時,秦州區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豐富的水、礦產、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素有“隴上小江南”的美稱。3.4萬戶實施“三改一補”,關停“土小企業”36家;全面落實河湖長制,使得河湖“四亂”問題、城區黑臭水體、農村污染源等專項問題整治成效顯著;推行林長制,實施南北兩山深度綠化和兩個百里生態示范長廊建設,完成植樹造林18.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8.4%;大力實施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萬畝;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建成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場3座、垃圾壓縮站11座,生活污水處理站24座,新建鎮村公廁500座,改造戶廁4.9萬座,創建省級清潔村莊225個,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6個,區級示范村81個、整潔村339個。
正視秦州區生態環境問題
秦州區作為天水市農業生產大區,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象特征導致秦州區干旱和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由于城鄉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差,加之工業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城鄉生態環境面臨著諸多問題亟須解決。——農村地區環保設施不健全。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秦州區實施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而對生產生活環境也有了更高要求。調查發現,在秦州區實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中,雖然張家溝村、石馬坪村、暖河灣新村等建起了環衛處并有專門人員負責垃圾處理,賈家寺村、皂角村、西十里村等少數村莊也設有專門的垃圾處理場,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村莊,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欠缺。比如,楊家溝村和董家坪村沒有垃圾處理場,僅靠小型垃圾桶供兩村使用,經常出現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垃圾成堆現象,甚至因處理不及時而使垃圾流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同時,秦州區大多數村莊生活用水沒有安裝污水處理系統,生活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流入地面或河道,直接污染了河水并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一到夏天惡臭難聞,極大地影響村民居住環境。而青杏溝村和徐家山村也沒有設立專門的垃圾處理點,村民直接將垃圾焚燒、隨意丟棄、掩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并且兩村村民的生活方式落后,均采用燒炕和煤爐方式生火做飯、取暖,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缺乏環境保護投入和宣傳教育。近年來,國家為支持“三農”發展,積極實施生豬養殖補貼和糧食種植補貼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秦州區農戶種養業多數保持原有分散、粗放的生產方式,不僅規模小、質量差、效益低,而且排污設施差、監管不到位,導致國家補貼政策對農戶環保行為引導作用效果不佳。農村粗放低效的生產生活方式、化肥的大量使用、垃圾的隨意處理等問題都給鄉村環境保護帶來艱巨的挑戰。究其原因,除了鄉村環保資金投入不足以外,宣傳教育不力、農民環保意識淡薄也是重要因素。調研發現,由于青壯年進城務工,使留守鄉村地區的農民逐漸老齡化,他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不會認字、不會寫字。而基層政府部門在農村環保宣傳中多數采取發放宣傳手冊、掛宣傳橫幅的方式,幾乎沒有組織村民現場講解,也很少在農村舉辦讓村民喜聞樂見的環保宣傳活動。大多數農民是通過觀看環境保護公益廣告、收看電視節目等渠道來獲取對環保的認知,盡管有些村莊也會通過廣播向村民宣講環保知識,但是由于農民日常生活繁忙,一般關注到的內容十分有限。
探索秦州區生態環保優化對策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村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都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必須發展綠色農業、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立健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機制、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環保設施。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更加美好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深入農戶心中,應當建立健全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在村中增加垃圾桶數量,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處理,并設立專門的垃圾回收點和垃圾回收車。同時,在田邊設立有害垃圾回收箱,用以收集化肥袋子和農藥瓶子;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分類處理好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水;政府要建立污水排放系統監督管理機構,引導督促農戶遵守污水排放規定,自覺履行環保義務。針對目前農村地區大都采用燒炕、煤爐方式生火取暖造成大氣污染的問題,要在城鄉結合地區加強天然氣和電能改造,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村民新型節能環保的生活方式提供基礎保障。——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樹立保護意識。政府部門應切實履行好環保宣傳教育職責,針對農村現狀和農民接受能力,結合實際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村民進行環保宣傳教育。在宣傳工作中,除了傳統的印發宣傳手冊、拉橫幅外,還可以通過駐村幫扶工作人員在幫扶過程中一對一、面對面宣講,以通俗易懂的話讓農民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實踐中,也可以通過舉辦讓農民喜聞樂見的壩壩會、演唱會、電影觀看、知識有獎競猜等生動靈活的方式,激發農民了解環保知識、積極主動參與環保行動的熱情。此外,還可以錄制環保小視頻利用現代網絡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在村里公共墻壁手繪環保圖畫,既形象地宣傳展示了環保知識,也增添了鄉村的風景。
作者: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