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8:12:2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聲樂演唱及教學實踐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及綜合國力近年來得到大幅提升,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其生命力的堅定信心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議題。歌唱是人類最崇尚自然的一種藝術形式,聲樂藝術以嗓音為樂器,立足于文化環境和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表現,用合適的演唱技法詮釋作品,描繪社會發展的多彩畫卷、人民的意氣風發,是我國文化建設雋永篇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聲樂藝術發展方興未艾,在國家對文化建設給予高度重視的當下,講好中國故事和發揮聲樂演唱藝術蘊含的巨大能量,對于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具有重要而突出的意義。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標志著高校美育工作將快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格局。同時,我國聲樂藝術也將更加絢麗多彩、百花齊放。地方院校與鄉土、傳統聲樂文化有著血肉聯系,是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各地聲樂教學平衡發展的重要力量。基于地方院校的視角,研究聲樂演唱藝術及聲樂演唱教學的發展動力和廣闊生存空間,既是我國文藝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推動地方院校全面、均衡、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聲樂演唱形式、題材、風格、類型多樣,其在交流與溝通的直接性、可感性方面極具優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綺麗無比,千百年來,歌唱藝術傳送人民心聲,講述中國故事,展現音樂與情感的充分融合及情感與精神的高度共鳴。隨著聲樂藝術發展的日益多元化,及意大利、德、美等西洋唱法的流入,就聲樂演唱而言,表現音樂文學語言的寓意和意境,塑造吸引人、打動人的聽覺審美形象,并抒發出歌曲字里行間的細微感情,是其與其他藝術表現的明確不同之處。正是因為聲樂演唱在情感聯通、精神共鳴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所承載的文化振興使命,廣大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要狠抓聲樂學科建設,力促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聲樂演唱教學之路,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對聲樂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國是多民族、多人口國家,聲樂演唱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意趣差異較大,地方院校的聲樂教學與各地聲樂文化有著天然聯系,在教研資料收集、民族聲樂人才選拔方面獨具優勢。接下來,本文將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3個方面對聲樂演唱教學改革與創新進行嘗試性探索。
一、教學理念。聲樂演唱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綜合性藝術,地方院校在培養聲樂人才方面,既要著眼于理論研究型、創作型和表演型人才的培養,也要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培養更多知識、技能全面,了解、涉獵不同類型藝術工作的復合型人才。聲樂教學既不能過分重視聲樂理論的堆積,也不能單單強化“咬字吐字”“呼吸”“共鳴”等演唱技巧的平衡,而應立足不同審美表現、語言、風格、地域文化,建立對歌曲的獨立審美思考,培養集創編、教學、演繹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在做到聲樂表演更精煉、更地道詮釋作品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教學的創新性、應用性。多年來,聲樂教學理論研究已取得一些新的突破,教學改革也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教學中存在的盲目性、改革思路未觸及實質性的教學改進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地方院校應重新審視教學目標及理論,做到理論結合實際,一方面,深入鉆研聲樂教學規律,制定涵蓋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教學大綱;另一方面,更新陳舊教學觀念,探索聲樂人才多元化、高素質發展之路,采用適用性、創新性更強的教學計劃回應形勢變化對聲樂演唱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以《聲樂演唱與教學》一書的出版為例,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音樂院校分布地域廣、教育輻射面寬,聲樂演唱教學改革持續推進之際,地方院校處于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宏觀層面充分挖掘民風民俗、語言、聲樂傳統等地方特色的獨特魅力,微觀層面創新教學方案,定位教學理念。《聲樂演唱與教學》一書直面地方院校聲樂演唱教學發展瓶頸,緊跟學科教學改革創新方向,全書以新教學模式為核心,以新選曲模式為特色,以培養新師范人才為目標,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雙重創新,為培養時代和社會發展所需聲樂人才提供了有益思路,十分符合業界對新教學理念的期待。
二、教學內容。聲樂藝術蘊含著“無聲之樂”“至妙之聲”的生靈共情之美,也承載著“萬物一體”“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如蒙古族既有思長情長、高亢延綿的長調,也有崇尚自然、聯通天地的呼麥唱法。因此,聲樂演唱的教學內容不僅要秉持對藝術的敬畏和真誠,更應選材豐富、多元及全面,建構提升專業水準、培養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向主流價值靠攏的教學內容體系。一是分階段、模塊化拓展教學內容,夯實學生基本功。基本功的夯實應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可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學年的教學目標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糾正學生入學前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為以后完成綜合素養的高階提升奠定基礎。二是試圖構建規范、合理、豐富的教學內容體系。聲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科學構建過程,需要長期的理性訓練和感性認知。教學內容體系應真正將學生吸引到歌唱中來,使學生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儲備和必要的演唱技法。內容設計應針對性地融入探究式學習課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并幫助他們在日常學習中積累審美表達,牢固專業知識體系。三是將地方民歌、優秀戲曲選段加入教學內容中。選曲無疑是教學內容矩陣排列中的重點,中外經典作品匯編可構成教學內容的基礎部分,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民歌及頗具巧思的古詩詞歌曲均可作為對詞曲創作、音樂結構、情感處理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內容的有力補充,既能開闊學生的專業思路和視野,又能在審美情趣和音樂認知悄然改變的當下提升教學實踐能力。如,上海音樂學院自建校以來十分注重對特色民歌資料的挖掘和民歌聲樂人才的培養。2022年11月27日是上海音樂學院建校95周年紀念日,為進一步推動聲樂演唱學科的建設和更為充分地挖掘整理民歌資料,上海音樂學院舉行了民族音樂系列學術活動,同時民族音樂系成立了民族樂隊學院,這意味著將有更多優秀的民間曲目被創編到教材中,出現在舞臺上,也意味著聲樂演唱教學實踐將以更加具體的形式發揮其在深層牢固民族情懷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模式。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有意識地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嘗試和探索新模式,積極帶動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結合,往往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傳統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的獨立審美思考能力的培養,難以激發學生課堂內外對聲樂探究式學習的熱情,更難以全身心投入文化底蘊、演唱技法、審美能力的培養建立。新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主動地誦、創、演、唱,教師是引路人,輔助指導學生和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強舞臺實踐就是其中一種。地方院校聲樂專業畢業生最終能夠成為專業演唱者的并不多,多數面臨畢業后從事不同類型的與聲樂相關的工作,因此不僅要在學習、練習過程中站穩舞臺,還應著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舞臺實踐能力。學校可舉辦深入社區的文藝演出,或與實景演出團隊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為學生創造登臺表演的機會,幫助他們直觀地感受專業設備、場地、設施,切身體會作品的演繹,提升身體應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為他們后續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打好基礎。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引領時代風氣、展現時代風貌,聲樂藝術的他律性與具象性使得音樂的音律美、文字的意蘊美、人聲的技術美可感可知,其具備的號召力、感召力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應該認識到,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需以教育為基礎。其中地方院校的地域優勢突出,他們在我國聲樂藝術教學方面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廣泛參與到聲樂演唱教學改革中,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敏銳洞察學科變革動向,扎實探索教學實踐的改進創新,必將推動我國聲樂藝術向著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作者:康少華 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