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時間:2023-03-07 14:53:0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已經出現古代城市,這足以證明早在五千年前華夏文明就已經存在且頗具規模。在之后的漫長時間里,中華文明不斷發展成熟,即使經受近代戰火的沖擊也未曾中斷。漢字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以后,其就成為記錄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工具,并在漫長時間中不斷創新發展出眾多的形式和體裁,成為一門獨特的學問———中國古代文學。而所謂的“文化”,則是指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的教學時,把教科書上的知識,如文學史、古代文章的思想感情、用語等,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教科書中表現出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基礎教育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對于當今的學生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構成多樣化

我國豐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征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自然地貌上看,我國地域跨度極大,地形與氣候復雜多樣。從人口特征來看,我國民族眾多,人口基數大,各民族文化迥異。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疊加在一起,為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各族人民生存繁衍,彼此交流,使得傳統文化愈發絢爛多彩。中華文明經過長期的不斷演化,融會了各民族的地理風俗和精神風貌,形成了我國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從時間跨度上看,中華傳統文化從其誕生以來長達五千多年的時間里世代相傳,從未中斷。從構成上看,傳統文化又融入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在思想與哲學層面,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三個流派一直是社會信仰的主流;在行為準則方面,儒學教義中的仁義禮、忠孝悌是古代文人的指導思想;在藝術表現方面,包含琴棋書畫、書法戲曲等;傳統風俗有傳統節日和傳統服飾等;除此之外,各行各業中同樣遍布傳統文化的身影,其中包括古代建筑、中醫中藥、中華武術、針織刺繡、飲食廚藝,以及各種民間工藝。小到人們閑暇時間對弈的象棋,大到蜿蜒萬里的古代長城,古老如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青銅器,雄偉如坐落于中華各地的五岳奇峰,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也浸潤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從近些年流行于各類媒體的漢服,到端午佳節南北各異的粽子,從幾經滄桑的客家土樓,到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馬車轎子,無不映襯著傳統文化的身影。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下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散發著無限誘人的魅力。例如,在周朝時期出現的《詩經》,全書共有詩歌三百余篇,既包括了美麗的愛情故事,也有贊美祖先的頌歌,幾乎囊括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存在不僅為人們了解當時的生活留下了重要史料,更向人們傳遞出那一時期的社會氛圍和處事思想。從時間跨度上看,封建社會及其之前的文學作品為古典文學作品,清朝以后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的文學作品為現代文學作品,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學作品為當代文學作品。古典文學作品中包含了經典的唐宋詩詞、四大名著,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中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古典文學瑰寶。現代文學作品中以魯迅小說為代表,同時也涌現出郭沫若、茅盾、朱自清、老舍等眾多優秀文學作家。當代文學作品則以具有獨立思想的中國自由文學為標志,大量的作家和詩人不斷開拓文學形式和表達方法,優秀的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般競相出現,如路遙、金庸、莫言等。

二、傳統文化融入古代文學教育的形式

傳統文化可以作為詩歌等文學作品中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為詩歌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傳統文化意向更是成為大量詩歌作品中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曲水流觴”在晉朝時期盛行一時,一眾文人墨客坐于溪流邊,一邊欣賞蘭亭園景,一邊飲酒賦詩,極盡風雅之姿。“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王安石描寫春節的詩句。詩人運用“桃符”等過年時使用的傳統文化元素,描繪出一幅熱鬧非凡的過節景象,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官運通暢時春風得意的喜悅。與之不同的是,在另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中,王維寫出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詩人遠在異鄉,不能與兄弟一起佩戴茱萸登高過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地表現出了此時王維心中的佳節思親之情。詩歌中除了傳統節日的展現外,“琴棋書畫”同樣是詩人抒發感情時常用的傳統意象。“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便是出自《詩經》的詩句,琴瑟相互配合,可以演奏出美妙動人的樂曲,夫妻之間如果情投意合,便能生活美滿快樂。而與琴聲不同的是,笛聲在古代詩歌大都寫離別之思,表哀怨之情。“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是李煜借笛聲表達哀傷的詩句。笛聲與“寒色”“孤舟”搭配在一起,讓人輕易想象出此時作者內心的凄涼苦楚。在中小學階段,可以帶著學生們學習唐詩宋詞,對《詩經》《史記》《老子》《論語》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引導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了解古詩歌的韻律,感受古詩詞的修飾,通過了解中華文化在各個時期的不同表現,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與歷史發展。傳統文化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行為規范,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論語·學而》中提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后代文人從其中歸納出儒學的行為準則,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儒學八德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內容,小到與父母兄弟相處,大到明禮守義、忠君愛國,對中華民族的性格思想和行為規范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長期以來對中華民族思想性格的影響同樣體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岳飛是民族文化中“忠”字的最好踐行者。在被奸臣誣陷后,他奮筆寫出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樣低沉但卻雄壯的詩詞,正是他內心中“精忠報國”這一信念的文學體現。直到今日,圍繞岳飛“精忠報國”的詩歌、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依舊被廣泛流傳。在另一部名著《水滸傳》中,“忠義”思想又是另外不同的體現。即使在被皇帝視為反賊的梁山好漢心中,也有“忠義”的信念。這一矛盾的情節設定也決定了梁山好漢后來被朝廷招安的命運。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長期以來對中華民族思想性格的深入影響,以及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讀書活動和更高層次的知識競賽,在學習古代書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挖掘了解除了教師要求之外的中華文化之美,比如古代的禮儀、衣著、行為習慣等,然后讓學生自己根據相關文章來創作,親身體驗古代人物的行為特點。將傳統文化融入古代文學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典的魅力。傳統文化與古文結合起來,既是對古代文化的繼承,也是對現代文明的創造,更是對課堂教學的創新。中國古代文學不是一種死的遺產,而是一種仍然活在當下的文學,并且融入當代文學和文化的建構之中。原本應該活潑靈動的文學教室,卻因為沒有讓同學們感受到它的脈動,感受到它的溫暖,而變得索然無味。怎樣使古代文學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根據人類的認知規律,從近處到遠處,自然會引起人們對近在咫尺的東西的好奇,并逐漸加深。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扎根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它吸收了中華大地的養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樣扎根于中國的沃土,具有中國特殊傳統文化的文學作品也與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有著血緣聯系,因此,將融入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家和文學現象引入古代文學課堂上去,學生就會倍感親切,通過感受作品的內容,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作家,深入古代的文學之中,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目前部分中小學已經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引入古代文學教育之中,有些學校會在課前讓孩子們一起背誦《弟子規》《道德經》《三字經》和《論語》,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小學生們熟讀成誦并在實際生活當中按照書中的教育去做,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領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這對于完善中小學生的自身修養、全面提升個人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傳統文化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創作的源泉,是古代文學教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從細節上來看,傳統文化可以增加古代文學課堂的趣味性,使故事情節更加圓潤飽滿。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與人類文明密切聯系的學科,具有鮮明的人文特征和社會觀念。在中小學的古代文學教學中,可以培養出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古代文學課堂中,可以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中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尚未成熟,在這個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很有可能會對未來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學教育之間相輔相成,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古代文學課堂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四、總結傳承了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瑰寶,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理應繼承和發揚,而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在古代文學教學的同時,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古代文學教學之中。這是適應不斷發展的客觀世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作者:蘆潔

推薦期刊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精品字幕中文 | 欧洲亚洲国产Av大全 | 日韩全裸美女1区2区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清纯另类日韩中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