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0:19:1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藝術創作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生活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是因為他通過對人們所熟悉的事物進行再創造,提煉出事物本身所蘊含得更加深刻的意義,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鄭板橋在談論他如何畫竹子的時候談到,他在畫竹子的時候把畫竹子的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就是說,藝術家在進行創作之前要先去體驗生活,然后將他們體驗生活所獲得的感受在頭腦中進行判斷和評價,最后利用繪畫材料將他們大腦中的感受放到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中,來抒發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1]。
1.1藝術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的理論
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最早的說法可以追溯到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達爾文認為,在原始時期人類為了適應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就開始制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工具,例如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等,這為藝術的起源創造了條件。從中國唐代理論家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到后來清代畫家及理論家石濤提出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以及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的“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到近代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現實”的理論主張中我們可以看出,國際國內的眾多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都認為,藝術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藝術創作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
1.2藝術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的藝術作品
隨著時代的不斷更迭進步,藝術家所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的種類也更加豐富,例如: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受傷的野牛》,這幅壁畫記錄了野牛受傷的一個場景,真實生動的反映了當時人們以狩獵活動為生產手段的一個社會生活場景。又比如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出土于馬家窯的彩陶文化《舞蹈紋彩陶盆》,彩陶盆的內壁生動地表現了當時人們載歌載舞的生活場景。因此,藝術不能夠脫離社會生活而獨立存在,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要從社會會生活中提取他創作所需要的素材,如果藝術脫離了社會生活而獨立發展,那么庫爾貝就不會完成他的經典作品《石工》、米勒更不可能完成他的杰出作品《拾穗者》。
2藝術創作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應
藝術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又反過來作用于社會生活。藝術家生活在社會中,所以他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總是與社會生活相關并且緊密聯系的,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僅需要從社會生活中提取他們進行藝術創作時所需要的素材,更加需要將他們所獲得的靈感和素材在大腦中進行構思,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從社會生活汲取的素材進行判斷和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生活是藝術家可以拿來借鑒的并使藝術家產生創作靈感的直接來源。從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來看,凡是具有深刻意義的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是藝術家們根據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感受,然后經過他們大腦的主觀提煉而創作出來的用來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作品,既有直接的、具體的、生動的反映,也有間接的、隱蔽的具有豐富內涵的反映[2]。為了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在有高超專業技術的基礎之上,必須把自己投身到社會生活的環境中,深入地去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才能更好地汲取社會生活的素材,生動細致地表現出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內涵。
3藝術創作源于社會生活,而高于社會生活
藝術創作源于社會生活,而高于社會生活。所謂的源于,會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對他們的創作有價值素材內容,并將這些素材內容經過大腦的主觀思考,濃縮成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呈現出來;所謂的高于是指藝術家們通過創作出的藝術作品,運用他們的生活經驗對社會生活進行再創造,提煉出深刻的教育意義。
3.1藝術創作是社會生活的理想化
藝術創作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藝術家情感的外化,是藝術家主觀的、自覺的創作活動。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會從生活中選取他們創作需要的素材,然后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改造變成藝術作品呈現出來,生活中“丑陋”的事物會被藝術家主觀的“美化”,藝術創作不會受到社會生活的局限約束,而是藝術家相對自由的主觀創作,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將社會生活中“丑陋”的事物進行美化或者是進行豐富的塑造,使得他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更加理想、更加具有藝術韻味。藝術家在創作時化丑為美是很常見的,比如藝術家在生活中選取創作的素材的時候,常常會把視角放到那些衣服著裝樸素的農家兒女、工作時穿著樸素工裝的建筑工人、布滿哀傷的人民群眾的身上,藝術家們在探尋生活美的時候,總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贊揚與表現他們,使觀者能夠從他們簡單樸素的外表中發現他們內心純潔無瑕的閃光點。例如19世紀的現實主義雕塑大師羅丹塑造的藝術作品《歐米埃爾》,塑造了一個十分年老的女人,她的頭低低地垂下去,整個身體癱坐在椅子上,絕望地望著自己那耷拉下垂的干瘦如柴的胸部。乍一看,“歐米艾爾”的形象是“丑陋的”,但是,當我們仔細地去欣賞這件雕塑的時候,又會對她產生深深的同情,這種同情在我們的大腦中了強烈的共情能力,使我們同這個“悲慘的”藝術形象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她也就變得“美”了。為什么羅丹的《歐米埃爾》能夠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呢?這是因為藝術家在表現社會生活時,不僅僅表現出了社會生活的真實感,更表現出了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上的統一,使這個簡單平凡的藝術形象具有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充分體現出了藝術創作高于社會生活。藝術創作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要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創作所需要的材料,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如果沒有現實生活的成分,只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事物,那么,他所創作出來并的藝術作品是沒有感情的,也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生活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靈感源泉,缺乏生活參與而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是沒有平庸的、空虛的。同樣的,生活也離不開藝術,藝術提煉了生活中的閃光點,彌補了生活中缺失的地方,使生活看起來更加的豐富多彩、充滿理想,藝術是生活的理想化[3]。因此,藝術作品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他代表了人們心中更理想的一種形象模式,起到了連接個人與群眾、歷史與現狀、現實與理想的作用。
3.2社會生活給藝術創作帶來的啟示
藝術創作源于社會生活而高于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的,藝術家在觀察社會生活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生活中的美,當他們將生活中的美轉化為藝術中的美的時候,藝術中所蘊含的美是高于生活中的美的,因為藝術中的美凝聚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創造,表現了藝術家的思想內涵和真情實感[4]。(1)我們在分析藝術創作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創作與社會生活這兩者之間有“水乳交融”的特性,二者是相互交融、相互聯系的,社會生活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提煉。藝術作品傳達出了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感悟,藝術創作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獨立存在,否則就會變得空洞無味、失去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濃厚的情感意識[5]。真正的藝術創作并不是藝術家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需要藝術家從現實生活中提取他們需要的創作材料,倘若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是主觀想象出來的,沒有任何現實生活的成分,那么,他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是沒有任何情感的,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可言。(2)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應該要以服務于人們的審美需求為中心。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及個人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藝術創作不應該只是屬于藝術家一個人的創作活動,藝術創作應當要面向社會生活中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而不能夠讓藝術作品局限于藝術市場甚至只成為一種藝術商品,藝術是為社會群眾服務的,應當要把社會群眾的審美愛好放在第一位,在最大限度上滿足社會群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6]。(3)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是以滿足鑒賞者的需求為中心而進行藝術創作的,所以,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應當是被鑒賞者所能接受的[7]。藝術作品最基本的一個特點就是具備審美價值,能夠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慰藉和視覺上的享受,倘若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是面目猙獰、丑陋不堪的,那么,這些藝術作品就很難被大眾所接受,更不要談論如何來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了。藝術家進行的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是大眾精神世界的糧食,如果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放棄了追求真善美的本質,那么,在這樣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市場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所以說,藝術家在面對社會生活中多種多樣的素材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提煉與取舍,使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能夠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求[8]。
4結語
藝術家所創作出來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就像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一樣,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真實生動的反映出社會生活的面貌,但是,藝術創作絕對不僅僅是專注于反映社會生活中的某一個的對象以及某一個場景,而是藝術家根據他在社會中多年的生活經驗,將他所選擇的人物和事物的特點進行加工和改造,透過事物和人物的表面現象去抓住事物和人物的本質特征,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將他的情感融入到事物和人物中去。所以,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之前,要更加仔細更加敏銳地去觀察社會生活,并且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生活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透過生活的表象去發現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只有那樣,才能更好地創作出藝術作品,更好地探尋藝術創作所體現出來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孫曉娜.藝術學概論課程教學創新思維和實踐研究[J].人文天下,2020(16):90-93.
[2]雷中民.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教學實踐—評《設計藝術學概論》[J].高教探索,2020(02):133.
[3]鄧興勢.論現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生活丑與藝術美之關系[D].新疆師范大學,2013.
[4]呂世忠.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J].湖南農機,2006(05):53-55.
[5]胡小鐘.盛開的人生―談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聯[D].中國美術學院,2015.
[6]李文雯.繪畫藝術創作對培養設計能力的價值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20):149-151.
[7]孫秀華,郭宏瑋.水在文學藝術創作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評《水與文學藝術》[J].給水排水,2021,57(12):188.
[8]王錦.素描在寫實油畫藝術創作中的價值[J].參花(上),2021(12):51-52.
作者:吳春麗 譚江麗 李夢嬌 陽爽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