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利用機制創新的探討

時間:2023-03-07 09:02:4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傳統村落利用機制創新的探討,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傳統村落利用機制創新的探討

一、撫州傳統村落的基本情況

(一)撫州傳統村落量多質優,是江右文化的活化石,是臨川文化的最好載體和見證

撫州傳統村落遺存是撫州一塊靚麗的文化名片。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撫州境內保存有歷史建筑的村落1341個;其中風貌和格局保存完整的古村落154個;保存質量較好的傳統民居19486座。中國傳統村落96個(江西省共有中國傳統村落185,總數列全國第八),撫州擁有的中國傳統村落總數占全省1/2強,傳統村落33個,居全省設區市第一、全國第十五位。其中金溪縣就有42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十三。撫州市還有省住建廳公布的省級傳統村落33個。目前正在申報第二批江西省傳統村落。撫州的傳統村落從其內涵上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地處偏遠的傳統耕讀傳家文化村落,如有“以科舉鼎盛成一方之雄”的樂安縣流坑村、有“書香門第,千煙之村”之稱的南城汾水村等;二是因交通、產業優勢形成的歷史街區和集鎮,如宜黃棠陰古鎮就以夏布而聞名,南城上唐鎮則以中草藥的配制與銷售而興盛,金溪滸灣鎮以雕版印刷而發達等。三是家族集聚文化村落,如金溪的陸坊是百世大儒、心學始祖陸九淵家族世居之地,樂安的湖坪因王安石后裔聚居而聞名,東鄉的狀元村因明代狀元吳伯宗而顯耀等等。

(二)“明珠蒙塵”,撫州傳統村落的凋敝破損、空心現象嚴重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撫州市現有建于1949年以前的建筑總數19486棟,其中文物建筑3502棟,占17.9%,非文物建筑(含歷史建筑和一般傳統建筑)15984棟,占82.1%。非文物建筑中,位于傳統村落內的有6305棟,占39.4%,位于傳統村落之外的有9679棟,占60.6%。所有建筑中保存基本完好的有2558幢,占13.1%,破損及瀕臨毀壞的有16928幢,占86.9%。撫州是傳統農業大市,傳統村落能如此大規模留存下來,一方面,正是因為這些村落相對偏遠、經濟欠發達,避免了一些建設性、開發性破壞,另一方面從這些數據以及實地考察我們可以感受到撫州傳統建筑的保護及活化利用壓力還是蠻大的。

二、撫州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執行不到位

保護規劃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是做好古鎮古村保護、利用與建設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礎。目前,撫州市已編制完成了1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96個中國傳統村落和6個省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還有21個省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已完成方案初稿,正在申請省級專家評審。截至2021年5月,撫州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進度在全省是走在前列的。但是,少數村落沒有按保護規劃要求組織村莊建設,對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管控不力,仍存在新建現代房屋,影響村落整體風貌的現象。同時,農民拆舊建新、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危房改造等和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之間的矛盾未得到很好解決。

(二)保護資金不到位

古村落的保護有其特殊性,它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色,各方面要求高、投入大。但是,從政策資金來看,2021年6月2日已被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評選為“2020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目前,撫州市向上爭取各級補助及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巨大。但相較于已確定的傳統村落巨大的數量規模來說,仍顯捉襟見肘。同時,許多傳統建筑產權不清或分散,一宅多戶現象普遍,維修意見難以統一。大多數群眾認為傳統建筑保護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拿錢出來維修。同時,居住在傳統建筑里的居民大都經濟條件較差,難以承擔傳統建筑保護所需的費用。一些空置的傳統建筑,更處于無人理會的狀況。

(三)專業力量不到位

村落活化是村落古跡、傳統習俗被延續、再利用的過程,因而,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對于專業力量的要求也非常高,現階段,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中建設性破壞、同質化開發等往往是因為缺乏專業力量,專業人才導致的。一是傳統建筑維修和保護工作專業性較強,目前撫州市缺乏這方面的專職機構和人員。二是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是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村落文化傳承與發展等問題,現實中,如何既保護古建軀干之形,又傳承文化之魂,讓鄉建、鄉村、鄉民、鄉俗、鄉情能真正點燃現代人對于鄉愁記憶之火,既打造出城里人記憶中的原鄉,又真正激活農民、農業、農村,在政府方面,需要有懂政策、會統籌的人才,市場營銷人才、旅游開發人才。但是,如今,在已經開發運營的傳統村落中,這方面的人才還是比較缺乏的,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差強人意。

(四)執法監管不到位

傳統建筑木雕構件、門窗、牌匾、雕像等文物被盜賣案件頻發。主要原因有:案件多發于偏僻村莊和少人居住區域,監管難度大,贓物流失快,追繳難;被盜構件追回后鑒定難、估價難、保管難,違法人員違法成本低;大量未列入保護的傳統建筑缺乏法律保障,部分村民受利益驅動,自拆卸有價值的木雕、磚雕、石雕等,低價出賣給文物販子,難以追究責任。

(五)產權流轉不通暢

一方面,由于農村“一戶一宅”政策,即“舊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以及保護區內群眾異地新建房屋涉及征用土地,資金和用地指標存在困難,迫使一些居民為改善居住環境,在原址上“拆舊建新”、“棄舊建新”,或在原址亂搭亂建,進行破壞性改造。另一方面,由于與村民關于土地權屬問題不能達成一致意見,一些傳統村落整體保護開發項目推進難度較大。一些有思想、有品位、熱心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鄉賢或有識之士,希望有效開發和利用傳統古建筑,激活文化基因,但是因為村民的短視以及產權關系復雜、現有農村宅基地無法轉讓與過戶等原因,也無法順利實施。

三、活化利用古村落,打造城鎮后花園,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對策與建議

撫州市傳統村落數量多、規模大、底蘊深,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對我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住鄉愁、發展文旅,打造城鎮后花園,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對策與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一)激發村民的內生性發展需求的路徑

隨著獵奇式、饑渴式古旅游風潮退去,微旅游、微度假的興起,Z時代逐漸成為消費主流,追求精神的原鄉、探尋“生活著的鄉愁”模式成為鄉村游學、鄉村旅游的新寵。這就要求我們在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中要充分激活鄉村,只有那些原住民仍然勞作生活、繁衍生息于其中,擁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充滿勃勃的生氣,有農味、有野趣、有生產、有生活、能夠引領我們穿越古今情境的傳統村落,才能真正作為現代人心靈皈依之原鄉、現代人鄉愁記憶之圣地。

1.傳承歷史文化

傳統村落中村民在祖祖輩輩千百年以農耕為主業的生產生活中,與山水田林湖草融為一體,晴耕雨讀、鄰里相依、世代相傳,形成了自洽、和諧的物質、精神文化傳承。村落是一個有著倫理精神內涵的共同體,世世代代生長繁衍于此的鄉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存倫理智慧,這些寶貴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思想源泉。

2.重塑場所精神

空間與場所是兩個有著不同內涵的概念,空間側重的是客觀性:三維的、數字化的、抽象的,而場所則更多的是人文的概念,與地方、鄉愁關系密切,側重于:去理論的、生活化的、感覺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這就表明場所更人性化,具有人的溫情與暖意。村落作為人類群居生活方式的地理空間,更多時候它是村民肉體和精神棲息之所,因為生活于此的人及其生產生活活動,才是村落的魅力和特色所在。沒有活潑的生存生產生活,終將失去生命活力,村落不能稱其為村落,沒有人間煙火氣的民居建筑,修繕得再好也只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因此,失去人的建筑和自然空間,無法成為心靈皈依的原鄉。重塑場所精神,就是既要修繕房屋建筑,更重要的是激活生產生活業態,立足“三農”,根植“農性”、“農味”、“農情”,以鄉土特有的材料、工藝、技能,還原、創新出與工業化、機械化截然不同的有個性、有溫度、有人情的具有鄉愁記憶的農特產品。

3.農業的興盛是根基

傳統村落活化歸根結底是農業、農民、農村的全體活化,鄉村要振興,傳統村落要活化利用,就必然要直面“三農”面臨的危機。要充分認識農業的重要性及化解農業面臨的危機,不僅要能破解農業衰退現狀,更需要能繁榮農業經濟,利用“三農”的縱深空間,擴展山田林湖草,三產融合、農旅結合、文旅結合,著力挖掘傳統村落中有別于城鎮和一般村落的獨特稟賦和優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而,傳統村落不論是建筑、景觀、經濟業態還是人文精神內涵的活化,都不能脫離農耕文明本質與優勢:天人合一的農業文明之生活、生產與生態。

(二)創新古村落活化利用的體制機制

1.建立考核機制

把傳統村落的活化與利用,納入到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中,這有利于提高縣鄉兩級政府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有利于提升基層政府“保護傳承好傳統村落,是振興村落文化的重要抓手,是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振興鄉村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的新理念,政府應該在此思想高度上將貫徹落實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中去。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市政府對縣政府考核體系之一環,建立考核機制,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離任審核機制”,把轄區內傳統村落的“搶救、保護、利用、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對于有工作實績的縣、鄉、村級組織,市一級組織給予獎懲激勵。

2.建立規劃保護機制

嚴格執行保護規劃,統籌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針對全市范圍內古村古建數量龐大,分散程度高,全面開工但效果不好的現狀,應及時轉變思路,建立規劃保護機制,走精品路線。一是在市縣兩級的古村古建保護和開發項目中至少確立“維持現狀”“一般修繕”和“重點開發”三個等次,梯級投入,確保重點開發項目高質量完成。二是采取市縣兩級聯合規劃的方式,直接以村落為單位確立各等次名單。確保在縮小開發規模的同時,兼顧區域協調布局、集群規模效應和一般保護工作不缺失。

3.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協調機制

落實責任加強管理,增強傳統村落保護合力。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應當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各項工作。住建部門切實承擔本行政區域內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文旅、國土、農業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相關工作。縣(區)要加強保護力量,明確負責傳統村落保護管理的機構,合理配置保護管理工作隊伍。可以借鑒金溪管理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傳統村落中一些熱愛家鄉、熱愛文化遺產事業的人士充任保護員,確保傳統村落的安全和有效管理。

4.創新融資機制

在“精品路線”思路下,必須集中資金,重點打造,樹立“撫州古村落”全國品牌。在保護傳統村落建筑中可采取多種形式,拓展傳統建筑保護的資金投入。一是利用好中央農村工作政策紅利,做好“托管”工作。激活村集體經濟活力,讓有能力、有財力的村集體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讓村集體組織村民,利用自有資金,發展利用好本村的優質傳統村落資源;二是政府設立獎補資金,在全市各“重點項目”間建立聯系,投入一定的宣發資金用于建設“撫州古村落”品牌。同時注意發揮品牌效應,提高項目價值與回報,形成良性循環。三是積極引進文旅經營企業,地方政府讓出部分利潤或適當予以補貼,從而在項目運營初期提高回報率,激發企業經營積極性,為市場活動注入動力。四是完善捐款、捐助機制。建立完善的善款接收、使用制度,使企業、鄉賢、社會人士捐款有渠道、有規范、有制度。稅務部門可以根據有關法規,給有關捐款予稅收抵扣。

5.建立恰當的多元參與機制

多元主體論認為,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需要各級政府、規劃部門、文旅開發、媒體宣傳、村集體組織、村民、鄉賢等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需要建立科學的分工合作和利益分配機制。一是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地位。村民是村落的主人,傳統村落活化的關鍵在于激活村民內生動力,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熱愛自己的家園,在對自己家園的活化利用中,形成保護意識,提升自身素養,提高自治能力,能夠自主選擇合適的方式活化利用祖先饋贈給我們的寶貴資源。二是強化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搭建有效平臺,整合多種資源,構建起多元有效的鄉村治理機制。三是形成多方參與市場化運行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完善各項激勵措施,制訂風險管控機制,完善資本退出機制。積極引導推動多主體參與特色小鎮開發建設,加強資源、信息互通與共享,鼓勵多方合作運營,從而形成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良好態勢。

(三)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夯實人才基礎

守護傳統村落,守的是村里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護的是村外人心向往之的“詩和遠方”。田疇如畫、文脈相傳的傳統村落是一種兼具“有形”物質文化和“無形”非物質文化的“活態”文物,其保護工作必然要求精神和智力的密集投入,更多調動人的要素。傳統村落要煥發古韻新姿,各類專業人才必不可少。

1.鄉土人才的培育機制

傳統村落在農業特色、文化內涵、建筑風格等方面深受地方風土人情的影響,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傳承性,所以在村落規劃、傳統建筑修繕等方面不能脫離本地傳統工匠藝人,對于這方面鄉土人才的培育:一是建立發現識別鄉土人才的長效機制,形成“人才在基層發現、人才在一線培養”的機制,把“有文化、有能力、有技術、有貢獻、有創新”的鄉土人才從“土里”發現、選拔出來;二是建立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建設由本地居民組成的古建筑維護和環境保障隊伍,借此充分激發本地居民在項目中的參與感、獲得感,同時為項目區域持續運營提供支持保障,下大力氣促進人才本地化培養。三是強化培訓機制,以市域為單元成立“傳統村落鄉土人才培訓中心”,為傳統村落培養文化傳承、文物修繕、土產加工、網絡銷售、鄉村旅游等鄉村振興所需又能扎根鄉村的鄉土人才;四是建立縣、鄉、村三級“優秀鄉土人才”評選和表彰制度。健全人才的選拔、培養、考核機制,凝聚青春力量,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靈活運用師徒傳授制度,打造多層次、結構優的人才體系。五是建立鼓勵鄉賢返鄉創業機制。搭建平臺、暢通機制,成立類似“村務協商委員會”的機制,積極吸納返鄉創業的鄉賢。

2.外來人才的引進機制

“跟著鐵匠會打釘,跟著木匠會拉鋸。”在傳統村落保護中,外來人才的介入有利于加速喚醒本土村民的文化自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是涉及美學、建筑學、規劃學、旅游學、生態環境學、景觀人文學等多學科門類,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可持續性要求相當高的學問,專業性特別強,需要充分調動人才要素的作用,應該想方設法讓文物保護、村落規劃、旅游發展、互聯網服務、金融支持、生態修復等各方面人才參與進來,形成一支有智慧、有熱情、有能力的村落守護人隊伍。

3.專家智庫的共享機制

傳統村落保護,既要建筑、景觀的再現,又要文化內核的傳承和發展。說到底,保護傳統村落,既要籌錢也要籌智,充分調動人才要素的作用,提供更多智力支撐。一是建立智庫平臺。我們需要建立大人才觀,但求所用,勿求所有;二是聘請專家作為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智囊團、客座教授,定期、不定期來考察、指導、授課、開座談會、學術研討會,發揮各地專家智庫的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專家學者優勢。撫州比較重視專家智庫共享機制的建立,早在2019年撫州就與北大簽約:共建北大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2021年8月撫州市政府(宣傳部)會同北大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聯合舉辦了“首屆中國撫州文創生態大會(第十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開放式的國際網絡論壇,集聚了國內外學者對撫州的文化產業發展出謀獻策,更新了全市干部群眾的理念、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形成了一種很好的專家智庫共享機制。“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傳統村落是中華農耕文化之根,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與發展,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體現。我國傳統村落保護活化利用工作為時尚淺并且任重而道遠,因而,這項工作迫切需要整體化、科學化、條理化;所以這項實踐工作更加需要得到理論上的支持和理論建設的支撐,更加需要建立新的體制機制,這樣,才能實現這項工作的科學性、有序性、可持續性發展,才能匯集全社會有志之士,共同致力于這項有利千秋萬代的事業。

參考文獻:

[1]王玨,康健林.江西古村落型特色小鎮發展路徑研究[J].價格月刊,2020(07):85-89.

[2]羅長海,彭震偉.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機制探析[J].上海城市規劃,2010(01):37-41.

[3]張勝冰.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村落文化的活化利用與開發———以山東半島沿海城市村落為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82-88.

[4]馮都喜.傳統村落的衰竭與現代性活化復興策略[J].智能城市,2017,3(02):236-237+247.

作者:黃義華 許宏 單位:中共撫州市委黨校 中共崇仁縣委黨校

推薦期刊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AV中文免费在线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播放国产一区播放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