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師范生師德培養策略

時間:2023-03-03 10:11:3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小學教育師范生師德培養策略,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小學教育師范生師德培養策略

一、小學教育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培養價值

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是適應時代需要的教育任務,而教育強調德育為先,師范生的師德教育更是教育目標與過程一致性的體現。師范生既要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政策法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等教師教育類課程,又要學習《小學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等教育理論,有充分條件接受師德教育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綜合育人功能的不斷強化和師范生評價考核體系的持續革新,都有助于師范生在專業課學習、教育技能訓練和教育實習見習中獲得扎實的教學技能,并自覺形成新時代教師職業道德理念。王海賢認為,師德的素養要素由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與仁愛之心構成。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同時,《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也要求教師應該遵守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潛心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等基本行為規范。《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三級)》《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三級)》等文件中的“踐行師德”,也都包含了“師德規范”“教育情懷”的內容。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標準都要求在師范生中開展行之有效的師德教育。培養高尚師德符合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師范生核心素養的社會參與方面,主要包含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兩部分。其中,責任擔當包含社會責任、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等素養點。師德培養可幫助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對教師工作的意義、價值等有積極的認識和判斷,對教師職業有持續的認同和追求,能在教學中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并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創新則包含勞動意識、問題解決和技術應用等素養點,要求師范生具備師德踐行能力,能夠在教育事業中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勇于擔當教育重任,具備社會責任意識,有振興民族的家國情懷和迎難而上的工作精神。綜合來看,師德培養與核心素養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綜上所述,師范生師德培養具備“以德立身”和“以德育德”的教育特征。師德教育一方面依靠系統、完備的教師職業道德體系來規范和約束教師,另一方面需要教師自覺做到立德修身,兩者要有機統一。以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師德培養,可實現兩大培養目標。一是“以德立身”。師范生能夠把提高自身品德與學習專業課程結合起來,把所學教師職業道德課程落實到自身言行中,在教學工作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學生,真正做到熱愛職業、熱愛工作、熱愛學生,以工作實踐錘煉自身品德能力,努力做永葆家國情懷、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變革的“大先生”。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教育師范生師德教育面臨的挑戰

新時代背景下,對師德教育的具體要求是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實現教育活動的常態化與教育過程的長效化。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理論與實踐脫節、持續性不足等,師德教育仍存在著內涵不清及層次模糊的認識困境、目標難以企及或驅動不力的制度困境、粗放管理或無序管理的組織困境等。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雖然近年師范教育的授課教師專業水平和師德素質有所提高,但在授課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課題組調查樣本中,73.33%的師范生反映高校的師德教育以理論學習為主,26.67%的師范生表示高校的師德教育以理論學習和其他實際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50%的師范生表示通過師德教育的理論課程只學習到理論而未體驗到師德情感;30%的師范生反映學校的德育未能緊跟時代步伐,內容和形式都沒有及時更新。近年,雖然部分高校開始探索培養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創新實踐,但大部分高校仍只是通過理論課程的教學來培養師范生的師德。在實踐中,學校要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師職業能力等相關文件要求,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培養目標考核,在師范生實習、教師職業資格認證等工作中實行“一票否決”,對失德違紀行為堅持零容忍。學校還要積極開展師德專題教育,推動師德師風建設研究,完善師德師風考評辦法和機制,并形成長效考評機制。一方面,通過系統、完備的教師職業道德體系來規范和約束教師;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教師自覺用“德”來反思和內化師德教育,充分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此外,學校還要積極開展師德教育改革,探索虛擬技術條件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高階思維訓練的德育實踐模型,以適應信息化建設與新時代教育的需求。

三、基于虛擬技術的小學教育師范生師德教育培養探索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

萬昆等人認為,以人工智能、全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掀起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深刻地改變了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全息技術采用先進的教學設計與技術手段,將課程以全息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在立體空間中進行全方位觀察與學習,真正實現學習的自主化、情境化、個性化,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以“能實不虛”為原則的仿真技術能夠在真實情景不具備或難以完成時,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多媒體仿真系統的仿真結果具有可視性、可聽性、生動性等特點,可實現具有投入感、沉浸感和多維人機交互等特性的功能,能夠使參與者產生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師德教育以虛擬現實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可以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升學習效果。例如,通過選取道德模范、制定訪談提綱、實地訪談、3D相機實拍實錄等手段獲得原始資料,系統地分析道德模范事跡對師范生培養的借鑒作用;通過提煉師德知識點,完成教育過程設計,收集背景介紹、情景重現等相關資料,以真實證據為師德教育提供有力支撐;通過整理資料,制作高度仿真的師德教育場景資源,構建現代化學習環境。

(二)深度學習方法的應用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是“學習者能動地參與教學”的總稱,通過學習者能動地學習,培育認知性、倫理性、社會性能力,以及教養、知識、體驗在內的通用能力。其常見的方式有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體驗學習、調查學習等。在深度學習中,學習者圍繞問題進行思考與研究,這一過程強調主體性、對話性、協同性學習。深度學習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夠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的發展,還有利于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度學習是對學生學習狀態的一種客觀描述,它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對學習內容的批判性理解,注重對學習內容的深度整合,有利于學習者知識結構的建構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深度學習在激發學習者自主學習、協同學習等方面的優勢,對于師范生德育培養有極高的運用價值。教師可以融合多學科知識,構建以問題為驅動、高階思維訓練為手段、強交互環節為過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道德楷模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理解、對比、評價等方式完成知識建構,培養自主思維能力。教師可以以“吸引、探究、解釋、遷移、評價”5E教學法組織教育過程,選取典型實踐教學場景,設計教育互動過程,使學生經歷“問題提出—思維探究—知識建構—實踐強化”的學習過程。

(三)綜合考評體系的構建

將德育課程成績和實習、見習成績計入考核總成績,作為師范生職業能力考評依據,是較為科學、全面的考核方式。以課題組所在的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為例,學校實訓基地以省級師德師風培訓基地建設為抓手,開展師德師風實訓教學任務,可為1600余名學生提供實訓。在教學中,堅持開展理想信念、立德樹人、職業認同、關愛學生等主題實訓課程,通過沉浸式虛擬場景下互動式教學,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師范生政治素養。在考評時,通過智能算法制定數字化測評方案,使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客觀評價、分析教育教學過程,構建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整體發展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以科學合理地判斷學生師德踐行能力達成度,構建面向師范生的師德教學評價標準。瞄準當前師德教育存在的課程理論枯燥、實踐環節缺少針對性等問題,利用虛擬技術開展小學教育師范生教學工作,采用情境教學法、數據分析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等,通過情境創設、思維引導、自主學習、實踐演示等手段,讓學生完成體驗式、交互式、建構式探索學習,能夠充分激發學生開放性思維,提高學生師德踐行能力。

作者:劉世戰 侯宏業 潘立軍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少妇熟女精品专区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精品 | 日本人成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黄a∨免费无毒网站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 中文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