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1 10:58:1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3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音樂教育是中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強人類思維智慧和陶冶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交流的有機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服務個體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教育行業需要全面的人才。現階段,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目前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以升學率、考試高分率決定教育標準,而忽略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來培養人格的問題。農村學校普遍輕視音樂教學,使音樂教學成為所謂的“副課”,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和解決,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發展。為此,筆者團隊對目前農村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
一、調查的樣本
本著樣本應具有代表性的原則,筆者團隊選擇了千陽縣南寨鎮的一所普通農村小學(朝陽小學)與南寨中心小學各50名五年級學生作為對比樣本,共計100人。初中生,筆者團隊選擇了南寨中學八年級和縣城重點初中紅山中學八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每所學校各發問卷60份,共計120份。
二、調查方法
筆者團隊選擇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千陽縣農村中小學和千陽縣城區中小學各兩所學校,并分別進行了音樂教學評價調查問卷,并且對部分學生針對音樂現狀教學進行個別談話,鼓勵其講出個人要求和感受,再以觀察的形式進一步了解現有問題。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對音樂課有著積極的學習愿望及認知
學生對學習音樂的愿望及認識度很高,特別是農村中學階段。但學生的素質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差異性,普通學校(朝陽南中)的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度及樂理基礎要比城區學校的學生高。
(二)學生的音樂感受、欣賞能力及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方面基礎差
無論是普通農村(朝陽南中)學校還是城區重點學校(南小、紅山)的學生對音樂感受力、欣賞力及音樂欣賞習慣方面還都偏向于簡單易學的流行音樂,談不上對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等高雅音樂的鑒賞與理解。聽賞音樂時,基本可以理解并感受音樂意境中的美及情感內涵的人數占到樣本的90%左右。
(三)學生不能自信地參與演奏及其他音樂表現
學校組織音樂活動和學生參與音樂表演情況。這一是受大環境的影響,學校在這方面舉辦活動的可能性很小;二是在課堂上,因時間有限,并不是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演唱或參與演奏。相比而言,重點學校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率要比普通學校的低50%。這可能與重點學校的教師過于強調文化課,輕視音樂課教學的理念有關,導致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不會主動參與演奏或音樂表演
(四)學生喜歡音樂,但音樂素養不高
2011版《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對中小學開設音樂課的主要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2]。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約80%的學生雖然喜歡音樂課,但對音樂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學生家長不重視音樂教育,影響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在調查的220名學生中竟然沒有一位學生能夠準確地演唱樂譜,只有約10%的學生會視唱,但不準確。
(五)學校和社會在音樂教育方面的人力、財力投入少
音樂設備是音樂教學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物質保障。筆者團隊所調查的普通農村學校,雖都有多媒體教室,但其設施使用率不高,鋼琴、電子琴、腳踏風琴、手風琴等教學設備落后,會使用的教師不多。而重點學校的教學設備在數量和使用率等方面均要高于普通學校。且普通學校這些設施的使用也僅僅限于課堂,并沒有注重學生平常的練習。這種現象與農村普通學校音樂教育重視不足直接相關,音樂教育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學中長期處于“副課”地位,沒有得到社會、學校、家長的足夠重視,所以音樂教育設備配置一直處于滯后狀態。其原因:一是經濟物質條件制約當地農民的觀念和認識。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人口流動性大,有文化和能力人多外出務工,一般家中剩下的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一部分有能力、條件的學生會選擇進城就讀,考取大學仍是農村人走出山區的唯一途徑。升學壓力給音樂教育帶來了嚴重的沖擊,“重智輕音”的現象也便一直存在。音樂經費的投入占學校總經費投入的比重低,音樂教師待遇也比其他學科教師低,“升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使學生不重視音樂的學習,每周僅有的一、兩節音樂課也不愿上。二是教師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的問題。在農村,音樂教師對音樂的理解也受到社會的影響,產生極大的錯誤認知,傳統的“重智輕音,以文取人”的升學率教育考核指揮棒主導著教師的思想,“音樂無用論”與“以勞代音”等方面問題突出。農村學校普遍以文化成績為教學根本,導致音樂出現受冷的情況。
四、改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是轉變教育觀念,完善評價機制。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系整個后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絕不能可有可無,等閑視之。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逐步實現,全面提升人的素質越來越重要。而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豐富學生情感,提高其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各級領導要提高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師應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興趣,熱愛這門課程,這樣教授知識的時候才會更加容易。二是注重配置專業的音樂教師。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多樣,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同時具備從事歌唱教學、器樂教學、欣賞教學、創作教學和基本技能與基本知識教學的能力。教師應能做到富有表情的范唱,不僅能為教材中的歌曲、合唱進行伴奏,還能為簡易歌曲即興配彈伴奏。堅持每學期組織3~4次課外音樂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應具備組織各項課外音樂活動的能力,并能發揮自己某個方面的專長。三是加大對農村音樂教育的人力、財力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將音樂專業教師能招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確保人盡其才。先進的音樂設施是促進音樂課程教學進步的保證。學校要積極爭取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加大音樂器材的投入與管理,增加音像器材及多媒體教學設備,讓有音樂愛好的學生進行日常練習。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如“六一”文藝演出、金秋合唱節等活動,并保證音樂課時,不能隨意被侵占,和其他學科一樣進行教學考核,考試成績作為評選優秀學生的一方面。四是準確把握音樂學科課標特點。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主要包括:教學音樂基礎知識,練習樂器技能,激發學生音樂興趣,創新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其生活文化品位。因此,音樂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并結合現行音樂教材特點,以豐富的形式開展音樂教育。
五、結語
加強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是社會、學校、音樂教師的基本職責,是繼承中國音樂文化傳統、豐富民族特色及社會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實施德、智、體、音、美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智慧型、開拓型、創新型的人才,是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趙星月 單位:陜西省咸陽師范學院
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篇2
學校音樂是學校美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校教育的必修課程,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作為農村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培養途徑,是農村中小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對于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特別是廣大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辦學質量,直接關系到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成敗,關系到音樂教育發展的均衡程度,影響著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發展水平,其意義深遠而重大。自21世紀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各地政府加大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支持力度,學校音樂教育特別是城市中小學音樂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國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如何?存在什么問題?需要如何改進?本文基于江西省、河南省、陜西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個案的調查研究數據,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為政府制定音樂教育均衡發展政策,促進中西部農村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問題分析
為了解我國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本文選擇中部地區的江西省、河南省和西部地區的陜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個案進行調查研究,①研究發現我國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存在音樂課程開設率不高、專職音樂教師較欠缺、音樂教育設備不齊全等問題。
(一)音樂課程開設率不夠高
2011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定,“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明確了音樂課程性質。①2015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國家課程設置實施方案》,提出“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比率,藝術教育(音樂或美術)課程比例為9%~11%。1-9年級設藝術課,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多種藝術,提高審美情趣”,②明確規定了音樂課程的數量要求。國內學者的調查研究顯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藝術課程實際開課數量占總課時量的比率分別為:9.12%、6.9%、8.63%,中部地區存在“中部塌陷”現象。而農村義務教育開課量占總課時量的比例僅為5.62%,達不到國家規定的“9%課程比例”這個下限。[2]為了具體了解中西部農村學校音樂課程開設情況,我們在對農村學校校長進行問卷調查時,專門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農村學校能夠正常開設音樂課嗎?調查結果顯示,54.2%的農村學校校長認為“不能正常開設”,20.8%的農村學校校長認為“基本能夠正常開設”,而認為“能夠正常開設”的農村學校校長的比例僅為25%。這個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以上的農村學校校長認為農村學校不能正常開設音樂課,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村中小學音樂課程“開設率不夠高”的現實狀況。
(二)專職音樂教師較欠缺
音樂教師是音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沒有音樂教師,音樂課程教學根本無法開展;沒有優秀音樂師資,音樂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從總的情況來看,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比較欠缺,平均每兩所學校大約有1名專職音樂教師。進一步研究顯示,農村學校之間專職音樂教師數量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學生數量較多的農村學校有2名甚至多名音樂教師,有些學生數量少的農村學校則一個專職音樂教師也沒有。從調查情況來看,音樂老師由歷史課老師、政治課老師等其他課任老師兼任的比例占有較大比重。這個結果反映出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專職音樂師資不足的現實情況,需要下大力氣加以改變。
(三)音樂教育設備較簡陋
在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校應配置音樂專用教室和設備,如鋼琴、風琴、手風琴、電子琴、音像器材、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常用的打擊樂器、民族樂器及西洋樂器等”“學校應具備音樂讀物、音樂雜志和音像資料”等,并對學生學習樂器的種類和數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即需要學習豎笛、口琴、口風琴等簡單的樂器,能夠演奏一至兩首樂曲。③這些規定是中小學校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別是腳踏風琴這個樂器,是中小學音樂教育課堂教學中必備的樂器,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解中西部中小學音樂教育設備情況,我們對學校擁有樂器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腳踏風琴是中西部農村學校擁有量最多的樂器,但也只有47.8%的農村學校擁有腳踏風琴。進一步研究發現,既有腳踏風琴,也有手風琴、小號、大號、鼓、鈸等樂器的學校數量很少。換言之,許多農村學校只有一種樂器,即腳踏風琴。有些農村學校除了有腳踏風琴以外,還有二胡、古箏等民族樂器;為數不多的農村學校購買了音樂讀物、音樂雜志和音像資料;大多數中西部農村學校沒有購買鋼琴。由上不難看出,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設備比較簡陋,難以滿足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我國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其原因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既有主管領導觀念偏差的原因,也有教師待遇不高的原因;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文化原因。綜合起來看,主要原因是相關領導對農村中小學音樂不重視、政府對農村中小學教育財政投入不足和音樂師資供給機制不暢。
(一)領導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重視不足
目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開展不太理想,普遍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相關領導主觀上未能夠“把音樂課上升到美育的高度”。[3]此次關于領導對中西部農村音樂教育重視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學校校長認為“領導不重視”的比例高達45.7%,認為“領導重視或較重視”的僅占22.7%,認為“一般重視的”占31.8%。主管部門領導對于農村學校音樂課程的不重視,帶來了農村中小學校長對于音樂課程的偏見,進而導致他們對音樂課程教育的不重視。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農村教育管理者以短視的眼光看待學校音樂教育,認為音樂教育可有可無,沒有把開展音樂課程教學上升到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上升到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4]此外,關于農村學校校長對于“音樂課程地位”這個問題的看法結果顯示,78.3%的農村校長認為“音樂課程地位低”,17.4%的校長認為“地位一般”,4.3%的校長認為“可有可無”。校長們的這種看法或多或少決定了農村音樂課程的“命運”。可見,許多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長仍然把“升學率”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語文、數學是“主課”,音樂是“副課”的辦學理念已經根植在他們的腦海之中。在一些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校長的思想觀念中,音樂教育并非“非辦不可”,而是“視情況而定”。因此,在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忽視音樂教育、不開設音樂課的現象也就顯得“順理成章”,難以避免了。顯然,這是造成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政府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投入不多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學校音樂教育,并相應地為之投入較大的經費。以美國為例,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就投入了大量資金,為中小學校提供較充足的音樂教育設備,以提高中小學生的音樂素質。以器樂教學為例,美國學習樂器(包括各類簡易樂器)的小學生幾乎為100%,中學生為50%左右,美國政府在這方面花費較大的資金投入。正是有充足的音樂教育投入,美國中小學生擁有較高的音樂素質,許多中小學生能夠參加交響樂的演奏。近年來,我國政府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促進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些發達地區城市中小學校組建了學校藝術團、學校管弦樂隊等,學生音樂素質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然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與農村經濟水平差異巨大,教育投入水平差異顯著。相比我國東部地區,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較慢,在中小學校實行“以縣為主”財政管理體制背景下,農村學校經費投入隨著縣級政府財政富裕程度而呈現較大差距,中西部中小學生均撥款經費相比東部發達地區明顯更少。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因為教育經費投入有限,音樂教育經費仍然不足,學校辦學經費僅能維持學校的日常教學運行,沒有多余的資金購買音樂教學設施和設備。可見,音樂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中西部農村學校音樂教育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農村中小學音樂師資培養機制單一
目前,農村中小學音樂師資的主要來源,是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師范院校音樂學院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的“搖籃”。然而,從音樂教師供給的角度看,受招生名額的限制,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科和本科專業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不多;從音樂教師需求的角度看,由于農村中小學校數量多,對于音樂教育教師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不能滿足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存在音樂師資供給與農村學校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在現階段,我國國情呈現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發展結構,由市民組成的城市社會和由農民組成的農村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帶來了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之間的差異。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在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專業發展方面處于較大的劣勢。因此,大部分音樂專業畢業生傾向于到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就業,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區的學校工作,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工作。換言之,一方面,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畢業生數量滿足不了農村中小學校的要求;另一方面,數量有限的音樂教育畢業生不愿意回到農村學校任教,這就使得中西部農村學校音樂教師的崗位沒有很好地得到補充,導致長期以來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十分薄弱的現狀。
三、提高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
音樂教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發展,實現區域內學校音樂教育均衡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的差距。從政策角度看,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中央政府對學校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進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②從實踐的角度看,上文已述,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在指導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標導向的錯誤政績觀,農村音樂課程陷入“可有可無”的窘境。為此,中西部各級政府要切實提高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政策文件精神,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摒棄不合時宜的教育評價觀,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轉變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偏見,指導和監督農村中小學切實按照國家要求開齊開足音樂課,切實改變音樂課開課率不達標的狀況。農村中小學校長要堅持立德樹人導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不但要根據國家的要求開設音樂課程,而且還要保障音樂課程實施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揮音樂教育在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加大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投入加強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提高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水平,需要加大音樂教育財政投入力度。
一是要實行中央財政專項支付制度。目前,我國農村教育實行“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的財政管理制度,農村中小學投入責任在縣級政府。在現行“財政分權”的財政體制下,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財政仍然不太富裕,許多縣級政府還是“吃飯財政”,沒有充足的經費投入到農村學校音樂教育中。因此,中西部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需要得到中央財政的大力扶持。建議中央政府以“音樂教育財政專項支付”方式,或以“音樂設備專項支出”的形式,對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實行音樂教育財政專項支付制度,并以此帶動省級政府的配套財政專項支持,增加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投入,促使中西部農村學校配齊音樂教師、配備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設施設備等,滿足音樂課程教育教學的要求。
二是要加大音樂教師培訓投入。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開始推行“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國培計劃”主要包括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研修、農村中小學教師短期集中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等項目,對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③2010年當年中央財政投入5.5億元支持“國培計劃”的實施。在“國培計劃”支持下,各地政府認真開展農村教師培訓工作,取得了不錯成效。然而,中西部農村音樂教師的培訓工作卻比較薄弱,在培訓次數、培訓人數、培訓經費方面,相比其他語文、數學等學科重視程度較弱。因此,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的投入力度,大力實施農村音樂教師“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此外,要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社會資本的投入。各地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對農村中小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投入。要鼓勵社會、企業以捐資或捐贈音樂設施與設備的方式,為農村中小學開展音樂教育提供物力和財力支持。
(三)加快中西部農村中小學音樂師資供給在現階段中西部中小學音樂師資欠缺的情況下,需要創新相關體制機制,加快音樂師資供給。
一是要加大農村音樂教師培養力度。上文已述,師范院校音樂學院是農村學校音樂教育教師的主要來源。從全國的范圍來看,我國基本上每一個地級市都設立了一所師范院校,這些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本省,其中本市的農村生源占很大份額,加快培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這些地方師范院校應該發揮骨干作用。為此,可以參照我國“免費師范生”培養機制,創新農村音樂教師培養模式,在地方師范院校中實行“免費音樂師范生”培養模式,為農村中小學培養和輸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音樂教師。[5]
二是要創新農村音樂教師補充制度。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鼓勵省級人民政府建立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為鄉村學校持續輸送大批優秀高校畢業生。①在這方面,各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要發揮“主渠道”作用,要根據當地鄉村音樂教育實際需求加強本土化培養力度,采取多種方式例如“雙學位”“定向培養”等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音樂教師資格證考試,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培養“一專多能”的音樂教師,為農村學校供給合格音樂教師。同時,要提高中西部農村學校音樂教師待遇,適時提高工資性補助標準,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職音樂教師。
三是要構建農村音樂教師共享機制。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提出,合理配置各學科教師,配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教師。建立和完善鼓勵城鎮學校校長、教師到農村學校任職任教機制,完善促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的政策措施。②因此,要建立完善中西部地區教師流動機制,構建中西部地區城鄉音樂教師均衡配置機制,建立城區中小學音樂骨干教師以及新聘用教師到農村任教服務制度。中西部地區可以探索建立音樂老師“縣管校聘”制度,通過建立縣級藝術人才資源庫,把全縣音樂教育優質資源,例如退休音樂老師、民間藝術家等全部納入其中。這樣,有利于整合縣域內音樂教育師資隊伍,保障農村學校音樂師資供給,提高農村學校音樂教育質量。
作者:田莉莉 邱恬 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篇3
一、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
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六千多萬,居全國其他省份農村人口首位,全省現有中小學校2.92萬所,其中農村學校2.66萬所(含縣城),占91.13%;農村學生多達1053.79萬,占78.53%,且大都為留守兒童,年齡大都在4至16歲之間,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回到家中得不到應有的親情溫暖,而在學校農村校園音樂教育又幾乎為零,校園文化沉悶、無聊,這直接導致他們情感無所寄托,心靈空虛寂寞。調查留守兒童中所謂“會唱歌”者也只是會唱幾句流行歌如《小蘋果》之類。筆者曾走訪了河南省多個縣城所管轄的鄉鎮,如上蔡縣農村學校多達四百多所,其中中學46所,其余都是小學(1-6年級)和教學點(1-3年級)。如城郊大路李鄉有19個行政村和38個自然村,全鄉唯一的一所大路李初中,15所小學和3個教學點,一般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學一至六年級,學生在200人左右,教師在10人左右;有的幾個自然村有一所教學點,學生人數60-100人左右,教師3-5人。全鄉15所小學情況基本都是“承包制”,兩個教師包一個班,每位教師包教四門課,一位教師教語文、品德、英語、音樂,另一教師教數學、科學、美術、體育,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沒音樂教學磁帶,沒有規定的音樂教學設施。在對音樂代課教師的調查中發現,這些教音樂教師根本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也沒參加過任何音樂培訓,只是會唱幾首歌就教起了音樂,課表上音樂課基本是不上的,大都是老師看著寫作業。而教學點的情況更糟,如上蔡縣的一個自然村的教學點1-3年級,教師是夫妻二人和父親共三位老師,學生人數是不到60人,三個老師包教三個班的所有課程;淮陽縣豆門鄉豆東小學和夏劉營小學,全校四個班,學生人數不到100人,教師有5人,這樣的教學點根本沒有音樂課。據學生說,平時偶爾上節音樂課也是隨意給學生教支歌,或者是放流行歌給學生聽,雖說有多媒體教室,但音樂課沒用過,音樂教師上課也不講樂理知識,學生也沒人認識五線譜。走訪的其他幾所農村中小學,學生的音樂素養也幾乎為零,走進校園只聽到讀書聲,沒有歌聲。沉悶的校園生活直接導致了農村學生思想空虛、學習生活枯燥無味、厭學等問題。
二、解決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匱乏的對策
(一)調查發現90%農村學校沒有專職音樂教師,且代教音樂課的教師音樂素質低下,缺少正規培訓,在農村目前仍有一定數量的從民辦教師“轉正”的中小學教師,很多鄉村小學如前面提到的火神小學、陳集小學都有轉正的民師在代音樂課,他們沒有接受過正規培訓,音樂教學理念、教學水平、教學方法都很不合格。在調查中筆者也有驚喜的發現,這些中小學雖說教育落后,人才奇缺,但都按照2002年國家教育部印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標準,配備了多媒體,基本都有電腦一臺,電視2臺,DVD1臺,投影儀一臺等設備,只不過沒用在音樂教學上。農村中小學的學生雖說音樂教育匱乏但特殊的環境使農村的孩子對本土戲曲情有獨鐘,因此農村中小學可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刪除些音樂教材中不適合農村學生認識水平的教學內容,根據兒童愛看電視的特點,利用他們僅有的教學設備電腦、電視欣賞些他們所熟悉的本土戲曲,讓這些留守兒童從小就接觸民族音樂之精華,在時下流行文化泛濫、農村留守兒童精神空虛、情感寂寞、音樂教育匱乏的關頭,讓這些農村中小學的學生欣賞些他們所熟悉的本土戲曲,在增長他們的文化底蘊、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的同時,也使他們感到語言更加流暢,情感更加親切,從而提高他們的興趣。在興趣中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分析力、責任感等,并在影視欣賞中獲得滿足感。戲曲藝術含有豐富的文學修養、優美的民間傳說、生動的歷史故事、人文道德等知識,因此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欣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形成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如此匱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教育領導人對音樂的認識問題,由于音樂不是高考科目,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專業,音樂被認為會唱歌就可以教的課程,更有甚者哪位教師的課講得不好,管不住學生就被派去教音樂,音樂教師低人一等。其實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個別地方有音樂專業教師,只是因為課講得好被改行教語文、數學了,這使本來就少的音樂教師更加缺乏。另一方面,在調查中也有意外發現,也有不是唯重升學率的領導,2009年至2010年期間國家出臺特崗計劃,由國家出資為農村中小學招聘教師,師范類要求大專以上學歷,非師范類要求本科學歷,招聘到的教師要在農村服務三年,期滿去留隨本人意愿,這給予音樂教育奇缺的農村中小學,帶來了一線生機。上蔡縣時任教育局王局長面對農村校園氣氛沉悶,農村學生思想空虛、學習生活枯燥無味、素質教育低下的狀況,獨辟蹊徑,借助教育部東風,根據農村學校規模小、音樂老師工作量不滿的特點提出了“走教制”。也就是充分利用新招聘來大學生熱情高,且與農村中小學相比素質也要高的多的本科生或者專科藝術專業的特崗教師,居住在條件稍好點的中小學,以此校為根據地兼顧周邊學校的音樂教學、音樂活動,單位給予一定生活的補貼,此方案的實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河南為農業大省,現在農村大都為留守兒童,他們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代老人又幾乎都是文盲,與孩子缺乏交流,管教要么棍棒相加要么溺愛放任自流,孩子們情感寂寞、加上學校音樂教育匱乏,使這些孩子們精神空虛,甚至有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更談不上素質教育。在這樣的關頭,音樂進課堂,歌聲進校園,先不說他們是否看懂了“哆來咪”,至少是給乏味沉悶的校園生活增加了快樂。學習音樂的過程凈化了孩子的心靈、振奮了他們的精神斗志,同時心情愉悅也有助于培養他們超脫曠達的胸懷,而這些品質的提高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都有幫助。這一方案的實施曾受到收益學校老師學生的好評,也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充分肯定。此方案如果能在全省藝術教育匱乏農村小學推廣,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閆驥爽 單位:北德克薩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