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方案

時間:2022-12-13 17:18:3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方案,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方案

滑坡地質災害治理篇1

鞏義市小關鎮中心幼兒園滑坡位于小關村南部山坡,滑坡區地質構造簡單。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氣象水文等因素有利于地質災害的孕育和發育,直接威脅幼兒園全體師生502人,預測直接經濟損失700萬元,危害程度大型。危害對象等級劃分為一級,防治安全等級為I級。本文研究了滑坡地質災害穩定性分析與評估[1-7],并提出了工程地質方面的要求和建議。研究為后續邊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指明了工作思路。

1研究區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鞏義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的中低山,逐漸過渡到丘陵、崗地。最高處為嵩山玉柱峰,海拔為+1440m,最低處為河洛鎮的河洛灘,海拔為+104m,相對高差達1336m。勘查區地貌屬黃土丘陵地貌區,東南為坡,西為沖溝,最高點海拔為+281.43m;最低點位于西部沖溝,海拔為+242.19m,相對高差39.24m,坡面形態呈階梯狀,斜坡坡度在25°~32°。(2)地層巖性。根據本次勘查,勘查區大部分地區被第四系坡積、洪積的紅褐色黏性土覆蓋,在鉆孔48.5m勘探深度范圍內,下伏地層有2種巖性:①第四系中更新統(Q2p)。在區內分布最廣泛,巖性為坡積、洪積棕紅色、褐黃色黏土,粉質黏土,砂礫,礫石和人工填土碎石土(來源為鋁土礦礦渣)。黏土、粉質黏土具中—強脹縮性。②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該組厚60.54~82.16m,與下石盒子組整合接觸。(3)地質構造。勘查區未發現斷層,地層以單斜構造為主,地質構造相對簡單。

2滑坡特征

2.1滑坡邊界、規模及形態特征

根據此次勘查,勘查區大部分地區被第四系坡積、洪積的紅褐色黏性土覆蓋。微形態為緩坡,東北高西南低,坡面形態呈階梯狀,滑體平面呈矩形,后緣標高+279.12m,前緣標高+248.63m,相對高差30.49m。前緣橫向寬度72m,縱向坡長61m,面積約4011m2據工程地質測繪、調查及勘查資料,滑體物質為第四系粉質黏土及碎石土。碎石土接觸面構成顆粒不均處存在潛在的主控滑動面,屬人工填碎石土滑坡。滑坡為淺—中層的牽引式滑坡,滑坡主要是由自然地質作用及雨水侵濕等因素綜合產生,滑坡穩定程度為不穩定,按年代分類屬新滑坡。由于滑坡體是粉質黏土和人工堆積的碎石渣土,最終得出調查區域的剪切強度c=21.1kPa,φ=14.5°。

2.2滑動帶特征

滑動帶為粉質黏土、碎石土,碎石土為人工堆積的鋁土礦礦渣,堆存了10年以上,上部覆蓋了粉質黏土薄層,目前種植了樹木。

2.3滑床特征

據鉆孔揭露,滑床埋深0~6.57m,總體上后緣陡、前緣緩。滑坡滑床呈圓弧形,其埋深與滑體的埋深呈正比。

2.4物理力學性質參數

根據土工試驗、巖體試驗、鉆探、工程地質測繪及區域經驗,提出滑坡的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建議值:天然孔隙比0.712~0.998,壓縮系數0.15~0.49,濕陷起始壓力15~165kPa,黃土濕陷系數(荷重100)0.002~0.089。

2.5滑坡影響因素

(1)地形因素[8-11]。由于本區第四系坡積、洪積土,工程力學性質較差,坡面沖刷嚴重,地形切割較強烈,坡腳處有小關鎮中心幼兒園道路,斜坡前緣臨空,坡腳邊緣處為平坦的平臺。(2)物質因素。地下水浸泡使滑帶土體軟化,抗剪強度降低,為滑坡變形失穩創造了條件。(3)地震影響。在地震作用的影響下,斜坡的軟弱帶(滑帶)土體在飽水狀態下孔隙水壓力增加,滑體內的物質結構已經遭到破壞,在內外力作用下破壞巖體穩定性。(4)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滑坡體上為林地和耕地,增加了形成滑坡的松散固體物,降雨極易下滲浸潤土體,使坡體物質穩定性變得極差,極易使軟弱結構面滑動變形加劇。坡腳開挖形成的幼兒園道路,改變了自然斜坡的平衡狀態,造成斜坡變形失穩,從而誘發滑坡災害。

3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3.1滑坡穩定性計算

(1)計算剖面[12-17]。計算剖面采用B02線地質剖面計算復活體滑坡的穩定性。小關滑坡B02線地質剖面如圖2所示。(2)計算參數。根據室內試驗數據,殘坡積土體主要成分為粉質黏土,結合室內土工實驗和現場直剪試驗結果,取土體的計算參數如下。①天然狀態:天然重度γ=19.6kN/m3,黏聚力c=21.1kPa,內摩擦角φ=14.5°。②飽和狀態:重度γsat=20.38kN/m3,黏聚力c=18.7kPa,內摩擦角φ=6.9°。(3)計算模型及計算方法。采用通用方法;計算目標為安全系數計算;滑裂面形狀為圓弧滑動。根據上述方法建立該滑坡的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4)計算工況的確定。①工況1(以下稱為天然工況):自重;②工況2(以下稱為暴雨工況):自重+暴雨(考慮局部滑體飽水,滑體自重增加,滑帶土抗剪強度進一步降低);③工況3(以下稱為地震+暴雨工況):自重+暴雨+地震(按規范考慮Ⅵ度地震影響)。(5)穩定性計算結果。小關滑坡在各種工況下穩定性系數計算結果見表1。

3.2滑坡穩定性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分析滑坡在各工況下的穩定性見表2。根據計算結果,參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對滑坡進行穩定性分析評價,穩定系數Fs>1.15為穩定(A),1.15≥Fs>1.05為基本穩定(B),1.05≥Fs>1.0為欠穩定(C),Fs≤1.0為不穩定(D)。滑坡在天然狀態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汛期到來之后,滑坡會加劇變形,滑面抗剪強度持續下降,一旦滑面貫通,滑帶土失去強度,將會發生大規模瞬間滑動,滑坡體下的幼兒園將遭受重大損失,同時會牽引滑坡上部土體,引發更大規模的滑坡地質災害。

4險情及危險性評估

4.1險情

根據現狀調查,小關鎮中心幼兒園共有502人,住房位于滑坡影響范圍內,教師60人和學生442人遭受滑坡威脅,潛在威脅人數超500人,潛在直接經濟損失700萬元。依據表3,小關滑坡險情等級為大型。

4.2危險性評估

據穩定性分析,滑坡在天然工況下穩定性為基本穩定,在暴雨工況下穩定性為不穩定,發育程度為小型發育,險情為大型,則預測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為大型。

5滑坡治理方案評價及建議

5.1滑坡治理方案

(1)防治措施。根據小關滑坡應急勘查,可采取避讓方案、地表排水、工程措施(擋土墻、抗滑樁)等幾種防治措施[18-20]。(2)治理方案比選。①避讓方案。小關滑坡如果發生滑動,將威脅小關鎮中心幼兒園502人生命財產安全,如果搬遷成本費用低于治理費用,建議進行搬遷。②治理方案。小關滑坡整體穩定程度較低,遇到暴雨、連陰雨、暴雨加地震后或其他因素擾動后,坡體有隨時滑動的可能。為消除滑坡的危害,可采取地表排水與工程措施(擋土墻、抗滑樁)相結合進行防治。

5.2防治工程設計參數

根據小關滑坡工程地質勘查資料、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進一步做好建筑材料的勘查,依據《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有關規定,結合場地地質條件和設計的安全系數,選取抗滑樁、排水工程較適宜的施工設計方案。

5.3變形監測

由于勘查時間短,未對小關滑坡進行長時間變形監測,建議對小關滑坡從現在開始進行變形監測,隨時了解滑坡的動態,如發現變形量增大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小關滑坡治理工程施工過程中和施工完成后,應進行長期變形觀測,其目的是:①施工過程中監測滑坡的穩定性,確保施工過程中幼兒園及其教學樓安全;②施工后監測滑坡的穩定性,檢驗抗滑效果;③監測抗滑設施質量及使用期間的安全性;④驗證抗滑工程設計相關參數的準確性與可靠性;⑤研究變形規律,預報變形趨勢。

6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1)鞏義市小關鎮中心幼兒園滑坡位于小關村南部山坡,滑坡區地質構造簡單。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氣象水文等因素有利于地質災害的孕育和發育,直接威脅幼兒園全體師生502人,預測直接經濟損失700萬元,危害程度為大型。(2)危害對象等級劃分為一級,防治安全等級為Ⅰ級。(3)根據勘查,微地貌形態為緩坡,東北高、西南低,坡面形態呈矩形,滑體平面呈舌狀,后緣標高為+279.12m,前緣標高為+248.63m,相對高差30.49m。前緣橫向寬度72m,縱向坡長61m,面積約為4011m2,坡度約30°,滑帶深度0~6.57m,滑體體積約1.32×104m3,屬小型滑坡。(4)本區地震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烈度Ⅶ度。(5)滑坡穩定性評價采用了理論計算與評價,在天然工況下,穩定性系數1.087,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工況下,穩定性系數0.997,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在地震+暴雨工況下,穩定性系數0.870,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

6.2建議

(1)盡快對滑坡進行治理,治理工程可采用“抗滑樁+截排水+輔助工程”方式進行,排水工程可于前期先行展開,對坡面特別是邊緣部位的空洞和虛土密實,防止地表水下滲,提高坡體的穩定性。(2)建議支擋工程在旱季施工,以確保斜坡在施工過程中處于穩定狀態。(3)治理施工過程中,必須加強施工驗槽、災害體監測、監理、施工地質校核等工作。

作者:丁愛紅 韓輝 邵亞凱 單位:河南省資源環境調查一院

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篇2

1滑坡地質災害概述

滑坡災害相對較為常見,當山體斜坡的局部位置相對穩定時,會逐漸滑落上方位置的巖體、碎屑等破裂滑動面。對于山體滑坡而言,其結構主要包括滑坡體、滑坡壁、滑坡面等。結構的組合方式存在差異,在發生滑坡事故后,其嚴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一些礦產地區在過量開采礦石之后,容易引發塌方事故,不僅會給企業造成相應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對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所以,需要高度重視滑坡地質災害,并有效預防和治理滑坡事故。一旦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需要及時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從而有效重建各地的生態環境。

2滑坡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

2.1人為因素

對于滑坡地質災害而言,其發生與人為因素有著緊密聯系。由于對山體進行過度開發,降低了邊坡的穩定性,容易引發滑坡問題,具有較大的危險性。例如,在我國城市以及鄉村建設了許多基礎工程項目,而公路、鐵路等也在向著山體逐漸進行延伸。如果沒有充分進行現場勘察,或者開發不科學,那么在建設基礎設施時,容易受到受力特點、邊坡結構等帶來的影響,對邊坡穩定性造成影響,引發了相關的山體滑坡問題。在實際開展相關工程項目時,多數項目都應用了爆破技術,如果發生震動,將會對邊坡結構穩定性產生影響。

2.2降雨

在發生降雨之后,會升高邊坡位置地下水位。在受到雨水侵蝕之后,將會降低巖體自身強度,并導致邊坡當中的空隙水壓力有所增大,使得邊坡承受的外部壓力有所增加,導致其強度極大的降低。一般情況下,雨水不會導致邊坡地質結構發生變化,但雨水會進入到巖體結構層當中。如果巖體的濕度相對較高,在受到雨水長時間的侵蝕之后,會導致其填充物強度有所下降,降低了巖體的抗剪強度,使得邊坡出現失穩問題。如果有強降雨天氣出現,地下水位持續升高,會導致局部地區出現失穩問題。當地下水壓力出現變化后,會加快巖體的裂隙發育,增大了巖體破碎之后的滲透系數。此外,在受到雨水影響后,邊坡孔隙率增大,會影響邊坡穩定性。

2.3地震災害

當相關地區的地震現象頻頻發生后,會導致山體結構破碎以及松散。一旦出現地震現象,在降雨時會導致巖體收到地震、雨水的雙重影響,巖體強度極大降低,引發相關的滑坡地質災害問題。針對地震災害給邊坡穩定性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如下。首先,在地震發生后會釋放出大量能量,改變邊坡內部的受力,引發滑坡地質災害問題。其次,邊坡由于受到地震作用,進而導致其內部結構被破壞,出現變形和裂縫等問題,導致巖體強度有所降低,改變了地下水位,導致邊坡的滑坡災害發生概率有所增加。最后,當發生地震現象后,在受到重力影響之后會導致斜坡的內部結構被破壞,出現突發性的滑坡問題。在地震現象發生過程中,其等級和烈度等與滑坡具有密切的聯系。一旦有七級以上的強震出現,容易造成山體滑坡,而在有五級地震出現后,也容易引發相關的滑坡問題。

2.4巖土以及巖體結構特征的影響

多數邊坡的巖土體當中都含有親水礦物,其主要在滑石片巖、泥灰巖當中存在。而且還有泥質填充的破碎巖石,當巖石發生侵蝕問題后,會影響巖體穩定性,引發相關的滑坡地質災害問題。與此同時,巖土體結構層對巖石完整性也具有直接影響,滑坡地質災害與其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一旦破壞了巖體完整性,將會導致巖土體抗剪強度有所下降,產生了巖體孔隙。破壞了巖體的整體結構,容易引發相關的滑坡地質災害。

2.5建房削坡

部分地區的群眾建房通常講究風水,會采取建房靠山的方式,較少情況下會考慮周邊地質環境因素。在山坡建房過程中,需要進行相應的削坡處理,使得地質形態發生改變,導致山體穩定性被破壞。一旦削坡坡度相對較大,房屋和坡腳距離相對較小時,一旦未對護坡防護加大注意,則容易在下雨天氣引發滑坡災害。

2.6水文在滑坡形成過程中,地下水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地下水活動相對頻繁時,地下水對巖體的軟化作用,將會減弱巖體強度,增加巖土重量,容易有空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產生,對透水層也會產生浮托作用。

3滑坡地質災害的勘查

3.1淺層地震映像法

針對此勘探技術進行分析,在人工條件下會激發地震波,需要有效研究巖層當中地震波的實際傳播規律,全面處理淺層的地質問題。在實際開展相關工作時,需要準確記錄測點波形,采用相應的偏移量,對其加以接收以及激發,記錄時間變化,反映地質的異常情況,針對相關信息展開數字解釋。結合此勘探技術的原理進行分析,由于巖層彈性特性具有較大差異,可以在巖層界面通過反射和折射等現象有效形成人工地震波。在采用專業儀器后,可以有效記錄地震波的傳播和波形特征,準確計算與推斷地質參數。從而對巖石結構以及性質進行了解和掌握,使勘探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3.2高密度電阻率法

針對該勘探技術進行分析,其工作原理類似于常規電阻率法,是一種直流電阻率法。從技術特點角度進行分析,其工作效率較高,可以獲取大量的數據信息,不僅測點距離相對較小,而且還可以對地下電異常進行準確測量。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此技術需要結合巖土體導電性不同,從而有效完成勘探工作。對于電極可以一次完成布置,有效控制與減少由于設置電極而造成的故障和干擾,充分保證勘探的準確性。

3.3GPS地球物理方法

現如今,在地質災害調查過程中,GPS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也變得十分廣泛。此技術具有較高的定位精度,操作十分輕便,不需要受到天氣的影響,能夠全天候的進行探測與監測。但此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對于具有較高監測精度要求的勘探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人力與物力投入有所增大。在具體應用此方法時,需要科學處理滑坡災害的位移關系、復測周期和監測精度,充分保證勘探質量,使勘探過程得到簡化,有效降低勘探成本。

4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

4.1精準測定滑坡區域

一旦斜坡出現滑坡地質災害問題,將會活躍此區域的地質、氣候以及外部活動因素,對斜坡穩定性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所以,在區域檢查過程中,需要充分保證勘察檢測的精準性,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明確。首先,需要對滑坡現場進行詳細勘察,明確滑坡區域的具體地質特征,判斷有可能再次出現滑坡地質災害的區域。在對災害區域進行勘察時,需要對該區域進行宏觀檢測,加強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引進先進的監測儀器,嚴格監測地表裂縫等相關指標。

4.2設置支護結構

在實際治理滑坡地質災害時,需要制定出擋土墻治理方案。通常情況下,相關工作人員可以使用石塊、片石以及條石等材料合理劃分擋墻進行設置,在選用不同材料時,可以對擋墻類型,包括混凝土、漿砌石、塊石等類型的擋土墻。在對支護結構進行設置時,塊石擋土墻的應用相對比較常見,一般可以在坡體邊緣區域對擋墻進行設置,可以避免山體出現滑坡問題。

4.3設置截排水溝排除地表水

巖土體中的水分會直接影響到邊坡穩定性。因此,在實際治理滑坡地質災害時,需要根據區域地形設置截排水渠,降低雨水滲入對巖土體的侵蝕,降低土壤重量,可以使其結構穩定性得到保證。在截排水渠的實際施工過程中,需要根據設計文件和現場情況,合理設置排水方向和截面尺寸。與此同時,還應根據山體情況,明確具體的排水指標。通常情況下,需要控制排水渠的深度為0.5m左右,坡比則需要控制在1:3左右。在具體布置時,應結合場地的實際排水需求,科學合理的設置樹枝形狀。當場地的排水量相對較大時,應對盲溝合理設置,排除巖層中的地下水,降低雨水給邊坡穩定性帶來的影響。

4.4建設減壓腳治理滑坡

當坡地滑動力超過抗滑力時,將會形成相應的滑坡地質災害。對此現象需要合理設置減壓角,對滑坡進行有效治理。在此過程當中,需要有效削減土石,并向坡體的阻礙段區域進行轉移。通過采取這種方式,可以使部分下滑力得到抵消,使抗滑力得到增強,從而減少滑坡的發生概率。針對開挖量進行分析,需要結合坡腳穩定性加以確定。

4.5嚴格控制水文氣象影響因素

多數地質災害往往與同期雨水量具有密切聯系,例如,在南方大規模的持續降雨期間,各地山體往往會受到雨水侵蝕,進而導致有不同程度的地質滑坡災害現象出現。因此,在當前階段的工作中,需要根據水文氣象分析印象因素。在前期需要有效分析當地的地質情況,可以結合當前區域現狀展開分析,能夠充分認識滑坡地質的發育情況,從而對地質滑坡災害的處理經驗得到有效獲得。在發生災害后,需要及時進行處理與控制,并合理應用人為技術,防止有大規模的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出現。在當前階段所采用的人為技術手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對較陡的邊坡區開展防護和治理工作,降低動水壓力以及孔隙水壓,避免降雨侵蝕和破壞土體。除此之外,相關施工人員還可以在滑坡區域坡面對排水溝進行修剪,從而有效排出雨水,避免對坡面造成侵蝕和破壞。其次,需要對山體加強生態養護,通過植被的種植,從而使植物涵養水源的優勢得到發揮,降低水源對土體內部所造成的危害。

4.6水體治理

水是滑坡災害產生的一項主要因素,會帶走大量土石,降低斜坡結構的穩定性。所以,為了能夠有效防治滑坡地質災害,需要對水體加強治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排除地表水,需要在地面建設盲道設施與排水渠,有效引導與攔截地表水,防止地皮表水在斜坡面滲入,使滑坡的發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與減少。在攔截設施建設過程中,需要在地表對草和樹進行種植,有效提升綠化工程的建設水平,使土體得到有效穩固,避免出現水土流失現象。其次,排除地下水。滑坡災害會直接影響到地下水因素,需要對地下水進行有效治理,對比地表水,地下水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僅可以有效封堵,而且還可以設置盲溝,從而使節水目標得到有效實現,對斜坡周圍的地下水進行疏導。此外,相關工作人員應根據斜坡情況開展鉆孔操作,將斜坡中的地下水有效引出。一旦斜坡的坡度相對較大,而且還有河流存在時,需要有效建設“丁”壩,防止斜坡區有河水進入,進而沖刷斜坡體。

4.7抗滑樁施工

在抗滑樁施工過程中,需要合理選擇施工季節,避免在降雨季節開展施工操作,從而使外部不確定因素對工程施工質量的影響得到降低。在實際施工前需要有效開展排水工作,對地下管線設施進行檢查,一旦需要處理地下管線時,需要避免其影響到工程施工。在施工期間,需要有效落實技術交底,根據施工圖紙進行操作,全面檢查和分析各個工序,有效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對于各道施工工序而言,需要全面進行檢查與核對,然后開展后續作業,使工程施工的有效性得到保證。當在施工期間遇到下雨等天氣時,需要加強防雨與排水工作,對雨棚進行搭建,使孔內安全性得到保證,確保正常落實排水、照明以及通風等施工作業。

4.8地震災害影響因素處理

在我國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地震災害也有了更強的觀測能力,現如今已研發出許多地震災害的監測和防范措施,可以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在處理滑坡地質災害時,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全方位分析地質環境信息,并實時進行檢測與控制,有效開展數據分析和處理工作。比較常見的滑坡地質災害檢測手段,具體包括以下兩種類型。首先,宏觀監測技術。通過人工經驗與視覺可以有效開展監控工作,觀測地質災害后的山體傾斜程度,從而及時撤離,避免滑坡等后續問題造成的影響。其次,微觀監測技術。通過對地球物理信息技術進行采用,可以有效監測與預測分析滑坡地質災害數據。

5滑坡地質災害的生態修復方法

5.1液壓噴播技術

針對液壓噴播技術進行分析,可以通過噴播機按照一定比例將保存劑、草種、水、木纖維以及肥料等配合成混合物,并在相關區域內進行噴播,有效實現邊坡生態環境的復綠。針對混合物噴播進行分析,需要在邊坡表面開展噴播工作,會有毯狀覆蓋物存在,保證植物生長具有充分養分和水分,減少水分的蒸發量。在混合物中可以加入染色劑,并在施工期間對漏噴區域進行檢查,及時開展補噴工作。針對液壓噴播技術進行分析,其通常可以在石質網紋層邊坡以及風化和半風化砂巖邊坡進行應用。在實際施工中,首先要多邊坡進行整理,充分攪拌混合材料,將其有效噴射,對噴播區域進行覆蓋和養護。在實際應用液壓噴播技術后,可以對機械化施工進行采用,并對大面積的邊坡復綠工程進行應用,具有較高的施工效率,成本也相對較低。

5.2客土噴播技術

客土噴播技術需要按照相關比例對客土以及種子進行混合,并要在坡面上有效噴播,利用客土來促進植物生長。通過栽植對植物,可以使邊坡表面得到有效固結,使雨水沖刷得到降低,減慢雨水的流失速度。對于植物根系而言,其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徑流對邊坡帶來的影響,增強邊坡對沖刷的抵抗能力,提升邊坡結構的穩定性。此類噴播技術可以采用侵蝕比較明顯和高大的坡面,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首先需要整理邊坡,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將植被網在坡面進行鋪設,使坡面與網得到有效結合,對拌和后的基料進行有效噴播。

5.3植生袋技術

對于植生袋技術而言,需要按照相應的比例在無紡布袋子中放入種子、肥料、保水劑以及土壤,從而制成相應的植生袋。在具體的施工過程當中,應對錨桿施工工藝進行有效運用,在土質邊坡以及石質上對植生袋加以固定,并通過填充有效固定邊坡。

6結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是一種嚴重的地質災害現象,通常是由人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所導致,會給人類的生命財產以及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對此,需要充分分析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和生態修復措施,從而有效預防地質災害問題。

作者:李欣佩

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篇3

伴隨著當前城市的快速擴張,地稀人多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類活動甚至開始以山區為方向擴張。伴隨此類活動的頻繁發生,山體植被發生了嚴重的破壞,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誘發滑坡地質災害的因素有很多,它體現為一個漸變的過程,不會像地震一樣那么突然,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可以通過勘查提前預知。因此,有必要著手開展地質災害勘查,探索出有效的措施對滑坡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和治理。

1滑坡的危害

與地震、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質災害一樣,滑坡也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常見于丘陵和山區。一般而言,滑坡是幾大塊或整塊巖體或土體相繼滑動,表現為長期、緩慢、間歇性的滑動,它的過程甚至可以長達幾年、幾十年。滑坡滑動的巖體、土體是可大可小的,大的可以達到幾十萬立方米,小的僅有百十立方米,破壞力極大,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滑坡,其周圍的村鎮、交通、農田以及江河等都會受到致命性的破壞,不僅會對廣大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同時還會為國家建設造成嚴重損失。在世界上,我國是受滑坡影響比較嚴重的一個國家,我國中南、華北、華東、西北以及西南等地都是滑坡常發生的地區。

2滑坡產生的原因

在地質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山區滑坡地質災害非常嚴重。由于地形地貌、地質條件變化,坡體土層出現的大面積滑落,對山下的人、物及建筑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要想有效防治滑坡,就必須對滑坡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探索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總體上來說,之所以會發生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其原因共包含以下幾方面:第一,地質條件。由于一些山區地質條件、自然地貌等因素影響,滑坡地質災害經常會發生;第二,降水因素。暴雨等災害性降水沖刷斜坡,將會對斜坡的穩定性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引發滑坡;第三,人為因素。土坡兩側被挖掘后,出現了大深度的溝道,地表原來的構造被破壞,極易造成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

3常用的勘查技術手段

3.1高密度電阻率法

該法主要是指利用巖層具有導電性的特征,在測量電阻率時,在穩定電流條件下,巖層會呈現出電流分布規律,此時技術人員即可利用該規律對巖層內部結構進行判斷,并在其基礎上,結合巖層內部力學結構的情況對是否可能發生滑坡進行判斷。從其原理上來看,高密度電阻率法與普通電阻率法并無很大差異,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觀測密度不同。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點剖面法、電測探法二者的結合,其優勢主要體現為這幾方面,第一,方便且高效,在其幫助下可以一次性將勘查任務完成,第二,可以多極掃描,收集勘查數據更加全面,第三,可以實施自動化操作,這樣即可避免由人為操作造成的失誤。

3.2GPS勘查

在滑坡地質災害發生之前,一般都會有一些預警,比方說坡面層、土層可能會有一些位移變化發生。所以,技術人員可以利用先進手段對其實施監測,展開預警。例如,利用GPS物探技術可有效監測巖層的位移情況。也就是說,可以在坡面上設置不同監測點,然后借助于GPS設備對設置的監測點坐標實施連續監測,再在其基礎上繪制坐標滑移的趨勢圖,這樣技術人員即可根據圖表展示的滑移情況,對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率進行判斷,提前將防治工作做好。

3.3淺層地震影像法

在應用該法時,反射波最佳偏位移技術為其核心技術,在勘查過程中,實施該法進行勘查,會用到折射波、反射波、有規律的面波等,并且不同波的分析自然也是不同的,舉個例子來說,折射波比較適合在波組抗差異比較大的條件下應用,工作人員可以按照反射波回傳時間上的不同,針對反射界面實施深度分析,并且在其基礎上判定出反射界面的實際情況,最后得到滑坡發生的概率大小;而反射波則在淺層基巖層快速探測、覆蓋層速度比較穩定的區域中應用,工作人員一顆按照同軸數量特征來分析界面傾角、上覆介質速度等內容。

4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治理措施

對滑坡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目的在于消除滑坡的危害,需要以滑坡防治原則為依據,盡量避讓,盡可能的采取措施來預防,尤其是一些大型滑坡。但并非所有滑坡皆可避免,對于那些很難避免的滑坡,我們只能采取措施進行治理,盡量將其根治,不留有后患,既要穩定滑坡,同時還要每月投資。具體來說,防治滑坡的思路為:增加阻滑力或者減少下滑力。前者的措施主要為坡腳壓載,并采取多種支擋措施;后者則主要根據滑坡發生的內部因素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排除地表水與地下水、在滑坡上部進行削坡、減載等。

4.1開挖清除

所謂開挖清除,是指對大部分或整個滑坡巖土體進行開挖和清除處理,該法主要適合在規模和厚度都不大的小滑坡之中。完成開挖清除處理后,即可達到解除后患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一點,要對開挖之后的后邊坡巖土體穩定性進行核算。由于開挖之后地表的植被條件、臨空條件都發生了變化,此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坡面防護措施、支護措施,以避免由此誘發新的滑坡。

4.2截水排水

斜坡失穩時間一般都發生在暴雨季節,或者在江河水庫水位漲落時期,或者與某種事故引發地下水活動異常有關。由此可見,滑坡的發生、發展之中,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排水的目的在于降低坡體地下水位,同時減小滲透壓力,從而避免滲流破壞的發生,減少滑坡上發生作用的靜水壓力,減少地表徑流在坡面上造成的破壞,促進滑坡穩定性的提升。地表排水共包含三項措施,其中截是指在滑坡外緣設置截水溝,對滑坡之外的地表水進行攔截,使其不能進入到坡體的范圍之內;防則是指通過適當防滲措施對進入坡體之內的地表水、降雨進行處理;排則是指借助于自然溝谷,或者重新建設排水溝系,快速地將地表水排出坡外。

4.3削坡減載、壓腳

這項措施的作用在于降低滑坡的下滑力,并且增加阻滑力。雖然單獨使用削坡減載的方式,或者單獨使用壓腳的方法都可以使滑坡的穩定性得到提升,但是實踐過程中一般都是將二者結合使用,這主要是因為后者可以獲得前者的填料,同時后者還能在堆棄場地上提供支持,這樣土石方就能達到很好的平衡。一般滑坡在削坡減載中以滑坡上部為重點,否則就不會對治理滑坡起到任何作用。壓腳一般在坡腳空間比較大的滑坡中適用。

4.4抗滑擋墻

與一般擋土墻一樣,抗滑擋墻憑借其材料、結構等不同,表現為恒重式擋墻、重力式擋墻、扶壁式擋墻等不同類型。擋墻設計以不傾覆、不滑動、無較大沉降變形、強度足夠等為原則,抗滑穩定安全系數要在1.3及以上,抗傾覆穩定安全系數則應在1.5及以上,基底壓應力的平均值應該在地基承載力以下,墻體正壓力要在墻設計抗壓強度、抗拉強度以下,剪應力則不可超過墻體的剪切強度。為了確保擋墻安全,在計算土壓時,要對比主動土壓力與擋墻滑坡推力,其中較大的數值即擋墻設計土壓力荷載。

4.5抗滑樁

抗滑樁比較適合用在滑面明顯并且滑床基巖比較完整的滑坡。一般來說設置在滑坡前,具體設置在滑體比較薄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對抗滑段的抗滑力進行有效應用,從而減小在樁上滑坡推力的作用,減小樁的埋深與截面,從而降低工程造價。另外,按照垂直于滑坡的主滑方向對抗滑樁進行成排的設置,可以借助于材料強度,體現出較大的抗滑能力,抗滑效果非常明顯,并且布置起來也比較方便,造成的施工擾動比較小,是一種簡單快捷的施工方式。

4.6阻滑鍵

如果滑坡的滑面單一、清晰,抗剪能力比較差,上下巖體比較完整,此時可以沿著滑坡的滑面進行開挖,挖出幾條與滑動方向垂直的平硐,再用混凝土進行回填,形成一種抗滑鍵槽的形式。抗滑鍵的設置數量、斷面尺寸都要通過詳細的計算確定。在分析穩定性的過程中,如果可能失穩,可以剪斷阻滑鍵。

4.7錨固支護

目前,在滑坡治理工作中錨固支護的使用非常普遍,依據錨桿的材料、所用的施工工藝、是否存在預應力等,可分成不同的類型,常見的類型有預應力錨桿、普通砂漿錨桿、預應力錨索等。上述錨桿、錨索通常與坡面鋼筋混凝土格構、抗滑樁、柱板式或樁板式擋土結構等結構配合起來應用。

5結語

如上述分析,在對滑坡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治理的過程中,需對可能誘發滑坡的原因進行探究,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如氣象條件、地下水分布情況等,探索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從最大程度上減少對人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總之,滑坡勘查與治理的目的在于減輕或消除可能引發的危害,為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證。在以往的防治治理工作中,我們有成功也存在失敗,成功時可徹底根治,不留有后患,失敗的根源則在于對滑坡的認識度不足,采取的措施不當,甚至造成了更大的災害。總結以往的經驗,人們探索到了一套綜合性治理措施,成功防治治理了很多滑坡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黃龍.郴州市人民東路滑坡勘查及穩定性分析[J].冶金管理,2019(11):106-107,118.

[2]賴金旺.連南瑤族自治縣大坪鎮代間村后山滑坡勘查淺析[J].西部探礦工程,2017,29(11):1-3,5.

[3]姚平,張偉.論邊坡滑坡工程治理的地質勘查與防治方法[J].冶金與材料,2018,38(3):29-30.

[4]楊軍.關于廣西大化縣武城村滑坡推力計算及穩定性分析評價[J].科技資訊,2013(15):51-52.

[5]蘇武彪,申屠躍軍,黃國強.青岱公路穿越古滑坡穩定性分析與治理研究[J].路基工程,2012(2):178-180,185.

[6]陳宇,陳榮.雙代號網絡計劃技術在滑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中的應用[J].四川地質學報,2021,41(S2):66-69.

[7]李繼濤.山體滑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以南京游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工程技術研究,2021,6(23):107-109.

作者:龍鍵鵬 單位:廣東省水文地質大隊

優秀范文
推薦期刊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草久久 |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 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专区 | 日本国产欧美大码A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