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14:38: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模塊化與精準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百萬擴招生”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開創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徑,成為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我校積極響應國家和省教育廳要求,成為江蘇省第一批擴招生試點院校,在2019年和2020年共招收擴招生1803人,在“百萬擴招”工作中發揮了顯著作用。擴招生人才培養是一項全新的教育培養類型,為此在教育中踐行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理念,探索生源復雜多樣的擴招生工學交替、彈性學制教育模式改革,創新開展各項教學組織與管理成為必然。本人所在學校就此開展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模塊化、精準化、多元化”的擴招生人才培養模式。
1高職院校擴招生現狀分析
1.1擴招生生源來源呈現多樣性
對于高職院校,擴招生降低了入學門檻,因此擴招學生組成呈現出的多樣性(見圖1),其中在職員工和社會人員占比較高。
1.2擴招生年齡結構呈現差異性
多來源的生源途徑帶來了年齡結構的差異性。從圖2可以看出擴招生以20-40歲的人員為主,但同屆學生年齡差高達34歲。
1.3擴招生學歷與專業呈現復雜性
來源與年齡的差異導致擴招生生源基礎的復雜性。從圖3可以看出,本次社招學生的學歷起點從初中畢業到本科跨越了4個不同層級,因此不可避免將面對因為其學習基礎差異明顯而帶來的教學困難。1.4擴招生學習需求呈現個性化由于擴招生來源的不同,特別是企業生源的學生,由于不同企業的管理、產品、工藝、技術等不同,學習需求也不盡相同;此外企業員工與社會人員的學習需求也有明顯不同。因此,哪怕是相同專業的學生,其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甚至差異較大。
2重構課程體系模塊,實現個性化人才培養
雖然擴招生生源情況復雜,但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有生存壓力感,求學目的十分明確,迫切希望通過提升學歷、學習技術技能,更好應對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就業壓力,從而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因此,學校制定了《擴招生教學管理辦法》,在擴招生中推行完全學分制,實行2-6年的彈性學制,將實踐教學比例提升至60%左右。創新了課程模塊,形成了基礎教育模塊、公共平臺模塊、專業平臺模塊、專業選學模塊、拓展模塊和技能訓練模塊等六大課程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基礎、專業背景及學習需求進行自由組合,形成適合個人發展需要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如對于高職后的學生,允許通過學分兌換等形式認定其以往的學習經歷,從而更好開展針對性學習。以“四個充分”為依據調整專業課程模塊以適應在職人員比例達81%的特點:即充分吸收企業人力資源對員工的培訓需求,充分尊重生產一線對員工技術培養的要求,充分對接員工所在企業生產、工藝標準,充分考慮員工在企業的后續發展需求,使培養方案更加突出實用性、實效性、操作性,實施“一企一方案”。
3搭建校企協同平臺,實施精準化組織與管理
要精準地實施擴招生的個性化培養,就必須在源頭進行區分,對入學的擴招學生進行“合并同類項”操作,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組織與管理。
3.1資源重組,形成校企協同育人新格局
擴招生來源主體在企業,其他來源學生也是為更好適應地方產業發展而培養,人才培養目標殊途同歸。為此,學校牽頭與地方產業園區、企業合作共同搭建擴招生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如成立了長三角綠色化工與醫藥產教聯盟,組建蘇州、常熟、如東等工業園區的政企校協同產業學院,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實訓平臺共建等,充分依托園區產業學院和企業實訓平臺設置辦學點實施送教上門。校企協同培養中學校實現了人才培育,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企業找到了合適人才,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局面,形成了擴招生校企協同育人新格局。
3.2隊伍重構,形成校企“雙導師”齊抓共管新局面
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實現擴招生“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將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接軌,教學過程實施校企協同,學生教育推行“雙導師制”。由學校組織優秀的專業教師和企業選拔的優秀高技能人才共同組建“專業雙導師”,依托企業(或工業園區)形成“師徒結對培養”的新型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學校依托校企黨建共建平臺,由學校思政教育教師和企業黨組織負責人共同擔任“班級雙導師”,進行班級管理和思想引導,實現“德技雙馨、匠心傳承”。
3.3標準迭代,形成精準化教學實施新模式
改革課程標準規范。將課程標準與學員的工作崗位和生產實際相結合。每門課程編寫一份課程導學手冊,明確課程學習要求和考核評價方式,精準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學習。改革課程教材。企業學員教材以自編講義、活頁式教材為主,根據實際生產過程、使用設備和工藝流程設計教學項目,將生產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引入教材,不斷更新教材內容,達到培養學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4推行混合式教學改革,開展多元化教學與評價
擴招生源面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三重壓力,其完成學業的難度遠大于在校全日制學生,為此我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模式改革,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擴招生教學與評價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教育之路。
4.1線上線下,賦予職教新動能
以專業資源建設為抓手,以“常工金課”建設為特色,采用“網絡+實踐+面授”三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授課模式開展教學。以我校自主研發多端集成與共享、互聯互通智能化校園云平臺為主題,以微知庫、智雅、爾雅等平臺為補充,運用“工程云平臺”實施線上教學;利用校企的協同育人平臺實施線下實踐教學,通過周末送教上企形式開展校企協同育人。組建擴招生教學督導組開展導學和督學,實施教學全過程督學,確保教學質量。
4.2課前課后,創新考核新規范
通過平臺實施教學數據、學習軌跡的實時采集,利用大數據分析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有效性,促進教師課堂教學的精準化診改,保障教學目標達成。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更重視過程性考核,其成績由課堂互動、學習記錄、測試與作業及結果性考核成績四部分按一定比例組成,綜合考察了學員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果。
4.3學分銀行,更新評價新模式
將擴招生的過往學習經歷和工作業績通過“銀行系統”實現“零存整取”,全面推進“學分銀行”,開展學分認定、兌換。通過建立擴招生個人學習賬號,追溯其學習成果,特別是對中職起點學生和部分其他專業的本專科學生可根據其以往學習經歷對相同或相近課程進行學習成果和學分認定。有序開展技能證書及“1+X”證書的學分認定和轉換,支持用職業技能證書與專業課程互換;用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增加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及綜合技能的操作等培訓;校企協同將企業常規培訓、安全培訓、專項培訓與安全課程、實習課程、專業實踐課程互認互換,使其在完成規定學分學習后依法依規取得學歷證書。我校積極相應國家“百萬擴招”計劃,率先在江蘇省內開展擴招生人才培養試點工作,面對百萬擴招背景下生源類型的復雜性,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擴招生中推行“模塊化、精準化、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第一課堂對受教育者學習時間、場所的限制,合理解決好不同群體在兼顧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問題,注重在擴招生人才培養中的先進性、針對性與實用性,探索了一條擴招生有效培養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魯玉芬,張雪武,檀秋芬.高職百萬擴招背景下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1(2):161-164.
[2]姜大源.論高職擴招給職業教育帶來的大變局與新占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5.
[3]馬樹超,郭文富.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戰略意義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88-91.
[4]李茂林.高職百萬擴招背景下基于信息技術的“三教”改革探索與實踐[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20,8(2):86-90.
[5]韋慶昱,吳玉劍.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訂單式培養模式探索[J].職教通訊,2020(11):41-46.
[6]張宏亮.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生源結構變動與職業教育調適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7):56.
[7]曾珠,柏文涌.擴招百萬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發展機遇、要求、難點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9(21):10.
作者:楊小林 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