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3 14:51:4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家校協同式教學,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青春期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生長發育知識,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杜絕危害健康行為,預防傳染性疾病,為學生未來長期發展奠定基礎。隨著2021年11月《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關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上升到了全新高度[1]。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科學,中學階段生物學教學是加強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為此要利用“雙減”政策、《家庭教育促進法》和《指南》這三大文件相繼頒布的契機,貫徹中央的相關指示精神,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利用生物學課程協作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發揮生物學育人功能,加強青春期健康觀念,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一)政策法律:落實多項重大政策與法律的必然要求
“雙減”政策要求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減輕課后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而“減量提質”的背后需要拓寬教育資源渠道,學校與家長共同參與學生的教育工作,協同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2]。家庭教育促進法從多個角度要求家長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教授安全知識,履行“第一任教師”職責,同時在重要時段進入中小學校進行針對性學習,強化自身家庭教育能力[3]。《指南》高度重視中小學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教育,要求中學階段讓學生學習基本的青春期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掌握一定的疾病防控知識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1]。以上文件的頒布為家校協同加強中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進一步提高了家校協同對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二)現實要求:應對現實問題的必然之舉
第一,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教育下成長,其中,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合作是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將教師的系統教學與家長的點滴滲透相結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的氛圍。第二,青春期健康教育涉及較多的學生隱私,同時集體授課制下教師也難以針對性了解每名學生的身心狀況和自身特點,而家長是學生最為親密的朋友,是最了解其身心狀況和自身特點的教育參與者,利用家校協同式教學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和因材施教,適應每名學生的現實學習需求,突出家庭教育的主體性地位。第三,據呂香蓮等的個案統計數據,35.53%的中學生知曉健康知識,53.17%的中學生養成了健康行為,79.52%的中學生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父母越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則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越高,這一方面說明中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現狀并不容樂觀,較多學生并沒有樹立正確的青春期健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青春期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學生對于青春期健康較為重視,家長是加強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關鍵一環,為此學校與家長必須共同合作,通過生物學課程為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4]。
(三)教材分析:青春期健康知識的教材體現
中學階段生物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青春期健康知識,利用好文本知識、活動設計和拓展閱讀等教材內容,有利于更好地與家長共同開展學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初中階段的四本人教版教材通過展示生命現象和提出具體保健措施讓學生感受生命世界的偉大,樹立珍惜生命和愛護身體的觀念,學習青春期健康的相關知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高中階段的五本人教版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教材則側重于揭示生命本質和現象共性,讓學生在深入了解人體運作機制的過程中學會保持身心健康成長,既有間接性的青春期健康引導,如“激素與內分泌系統”一節中探討青少年矮小問題,也有直接性的措施提出,如“免疫失調”一節中提出艾滋病的預防途徑。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將教材中青春期保健措施的相關內容匯總整理見表1。
二、中學青春期健康家校協同式教學的開展策略
集體授課下的課堂教學具有效率高和系統性的優勢,有利于完整全面地向學生傳授青春期健康的相關知識,但也有靈活性不足、場所固定和難以因材施教等局限性,部分學生不愿意透露身體隱私和暢談性知識等“尷尬”話題;而家庭教育的時空范圍較為靈活,教育途徑更加多樣,學生更敢于向家長暢談隱私話題,但家長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素養存在不足。為此要將課堂教學的系統講授與家庭教育的靈活輕松相結合,克服家校雙方的不足,以此共同加強中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
(一)家長培訓:讓家長成為教師最得力的合作者
家長的青春期健康知識和家庭教育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存在迷信和愚昧的觀念,如“蘿卜青菜保平安”輕視蛋白質攝入、回避性健康教育等;而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家長應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寓教于日常生活,加強針對性學習,同時學校要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工作計劃[3]。為此,一方面應利用家長學校、網絡溝通和家長會等途徑傳達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精神,幫助家長學習正確的青春期健康知識,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階段特點,摒棄錯誤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與教師合作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家長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優化家庭教育方式,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狀況、具體情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最適合孩子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方法。
(二)三方互動:適當讓家長參與教學活動
作為學生最親密的朋友,家長在青春期健康教育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應利用活動單、網絡消息通知等手段提前告知家長并適當讓家長自愿參與互動(如圖1所示),通過家長、學生和教師三者間的互動加深學生對于青春期健康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切勿讓互動成為家長的任務負擔。第一,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精心選擇并布置問題,讓學生提前向家長詢問調查或在家長的協助下查閱相關資料,如學習“人的生殖”前向母親詢問分娩感受,學習“免疫學的應用”前向家長詢問自己出生后接種了哪些疫苗,初步了解新課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感受自身承擔的生命責任。第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巧用提問法和討論法,適當讓學生分享家長的回答內容或結合家長回答討論正確措施,同時優化教學方法,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系統學習相關健康知識與措施。第三,課后階段教師應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讓家長成為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監督者”;在自愿原則下學生向家長分享心得體會,講解課堂所學,家長根據孩子的日常行為表現評估打分并向教師溝通反饋孩子自身的落實情況。
(三)因材施教:讓青春期保健教育契合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
每名學生在身體發育、理解能力和生活環境等方面都存在個性化差異,而班級授課制下固定化同步教學并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進而結合生活經驗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呆板統一的要求與措施也不利于學生真正自覺遵守,為此應在家長的協作下讓青春期健康教育契合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一方面,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既要講授科學嚴謹的生物學知識,讓學生深入了解人體的運作原理,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生活環境,利用質樸平實的語言和直觀生動的多媒體展示提出相應要求與措施;同時利用小組討論和合作探究學習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深入思考并探尋真正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進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了解健康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教師要讓家長認識到青春期健康的重要性,鼓勵家長關注孩子身心變化并加強青春期健康引導;家長應與孩子共同協商制定家庭健康行為規定,細化行為要求,如將加強鍛煉細化為若干條具體措施;同時家長也需要戒除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營造遠離煙酒毒品的家庭環境。
(四)生活運用: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青春期健康
生物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高度聯系的學科,青春期健康知識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學生在課堂中并沒有親歷知識的發現與產生過程,將概括抽象的教材知識實際運用也存在諸多問題,為此將課堂所學的健康知識運用于生活并強化學生生命責任感離不開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健康知識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激活學習興趣的同時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如學習“被動運輸”一節時舉例吃大量咸菜或帶鹽瓜子口腔會干澀,進而講解高鈉飲食的危害并要求學生控制鈉鹽攝入;學習“特異性免疫”一節時讓學生以接龍的形式列舉生活中預防新冠肺炎的措施,進而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應對傳染性疾病。另一方面,高中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評價的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多主體多方法地評價個體,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并布置課后探究性活動和課后實踐作業,學生自制評價表并讓家長成為評價者,考察學生將青春期健康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情況[5]。
三、中學青春期健康家校協同式教學的案例分析
性健康與性保護教育是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重圖1教師、學生與家長的互動學生健康發展調查報告要內容,針對當前中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和中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特點,對“人的生殖”一節展開教學,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總結三個環節進行“教師設疑—家長答疑—學生激趣—教師講授—學生反思—家長升華”家校協同式教學,切實提高青春期性教育的實效性,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如考慮留守兒童、父母去世和家長抵觸等個例情況。
(一)課前預習:激發興趣,直面性話題
讓家長參與預習環節有利于學生大致了解即將所學的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獨立學習能力,助推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教師提前布置訪談任務,讓學生向父母詢問三個問題———“媽媽懷孕時心里在想什么”“媽媽生我時是什么感受”“爸爸媽媽對家庭的看法”,學生認真傾聽,自由交談并及時整理記錄。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瀏覽教材,了解主要內容尤其是兩性生殖系統示意圖,圈點勾畫知識要點,遇到不甚了解的專業術語時查閱相關資料或請教家長,在家長的配合下激發學生興趣,消除學生隔閡與害羞心理。
(二)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系統講授
課堂教學是最為普遍的教學形式,上課是教學中心環節,要結合學生的預習成果系統講授相關內容。第一,教師要設置分享環節,讓學生以舉手回答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訪談結果,在此過程中體會父母的偉大與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而消除長期施加于“性”本身的神秘色彩,減少性與色情掛鉤等粗俗低劣性知識的不利影響,緩解學生害羞尷尬心理,為進一步系統講授性知識創設輕松愉快且生活化的課堂情境。第二,既要保證語言的嚴謹科學,通過直觀的模型、視頻、圖像展示讓學生深入了解兩性生殖系統構成和生殖過程,樹立健康的性保護觀念,又要緊貼學生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性知識,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做好自我保護,理解性、愛情與婚姻三者間的關系,正確處理與異性的交往問題。第三,利用生物學課程開展性健康教育不可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將課堂所學應用于日常生活,為此教師要及時布置課后探究性活動或課后實踐作業,如討論同性戀話題、調查生活中存在的錯誤性觀念、向父母分享所學習的內容、制作家長評價量表等,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為家長進一步升華課堂教學提供前提條件。
(三)課后延伸:家校協同,鞏固教學成果
課后鞏固延伸是強化學生性健康觀念、鞏固課堂所學和遷移運用養成習慣的重要一環,評價學生落實情況和拓展學生性知識視野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一方面,教學結束后教師應通過網絡消息通知、倡議書等途徑鼓勵并指導家長正確處理青春期性教育問題,留意家長的反饋信息,回答家長咨詢。另一方面,家長要成為孩子的“生活監督者”,考察孩子是否樹立了正確的性觀念、養成衛生的生活習慣,發現不良傾向及時通過評價量表向教師反映;同時要成為“行為引導者”,履行父母教育職責,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尊重青春期性萌動,把握尺度正面回答孩子疑問的同時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如孩子詢問性行為等問題時家長要肯定性的必要性,勸誡孩子避免未成年發生性行為,同時保持與異性的正常交往,拒絕他人的不當要求,樹立對身體和自我行為負責的觀念。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新聞網.教育部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EB/OL].(2021-11-16)[2022-2-21].
[2]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2-3-11].
[3]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2-3-24].
[4]呂香蓮,孫慧彥,等.三亞市中小學生健康知識行為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20(03):427-43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作者:劉云峰 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