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16:10: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古代文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不僅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還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并將課程思政全面推進高校每門課程的建設中,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此后,全國高校紛紛響應,很多高校教師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眾多學科也就課程思政做出了新的嘗試。《綱要》提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1],因此,文章結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內容與性質,認為課程思政的融入大體表現在調整教學目標與內容、變革教學方法及豐富考核方式3個方面,并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改革進行探索,以期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所助益。
一、潤物無聲:關聯有“溫度”的思政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講授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主要的文學現象,旨在引導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演變的歷程,系統掌握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家、風格流派、經典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相關知識。該課程在幫助學生建構中國古代文學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學、文化素養,提升其閱讀、分析、欣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能力。與此同時,亦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厚植愛國情懷,養成健康人格。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的本質有諸多異曲同工之處,在終極目標的達成上也多有契合點,相較于其他學科,本課程在思政目標的達成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有效地融入到課程中,“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思政必須考慮到融合的關聯性與人文性。課程思政的關聯性強調的是內容的銜接自然,有針對性,既不能牽強附會,也不能無限擴大思政點本身的涵義,失其宏旨。相關學者曾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總結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若干脈絡,主要有取法圣賢、修明道德、完善人格、愛國愛民、追慕真情、體味詩詞、暴露反思等。這些精神脈絡緊扣課程內容與思政目標,如通過對《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文學經典的解讀,揭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趨向沒落的歷史發展規律,并以西門慶、潘金蓮、賈寶玉、范進的人生悲劇揭示出拜金主義、縱欲主義、頹廢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人生前途的負面影響,借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有力的反面教材[3]。課程思政的人文性就是講求人文關懷,既要有傳統文化關注的廣度,也要有問題探討的深度,最重要的是要有打動人心的“溫度”。讓思政內容有溫度,使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尤其,大學生正處于如花的年紀,他們有對愛情的向往,所以在講解關乎愛情主題的作品時,如《詩經?關雎》對愛情的投入,《陌上桑》中羅敷不慕富貴、不畏強權的品格,《西廂記》中男女主人公為爭取愛情與婚姻所作的努力,《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理想,《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知己之愛等,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端正、健康的愛情觀。《聊齋志異》中也反映出蒲松齡積極進步的愛情觀,即“情之至者,鬼神可通”,但同時也要看到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一夫多妻的落后婚姻觀,要在講授過程中有選擇、有甄別,更重要的是要聯系學生的人生與處境,作積極的引導與回應。正如詹福瑞教授所言:“我們充分利用古代文學作為文學的移情作用、作為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挖掘古代文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內容,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是非判斷及美丑辨別等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在這方面,我們特別注意避免將古代文學教學變成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教育課,而是深層次地分析古代文學中固有的內容,注意教學與素質教育的水乳交融。”[4]
二、曲徑通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課程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融合的第一要義,即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感和學習效果,讓學生愿意學、渴望學、主動學,也可以有效避免形成“貼標簽”“兩張皮”問題,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適得其反。這就要求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有策略、有方法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程思政事半功倍。近年來,相關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有益探討,提出了諸如討論式教學法、比較教學法、講授教學法、興趣教學法、還原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情境式教學法、演講辯論法、參與表演法、研究性教學法、分類教學法等[5-6],而具體至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考量及變革。第一,研討式教學法,即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問題的設置及教師的引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課程思政內容的高度滲透。所以,設置與課程思政相關聯的問題是前提,亦是重點,問題的設置不能太過直露,最好能因勢利導,曲徑通幽。比如,李清照《聲聲慢》中表達了作者的多重情感意蘊,全詞體現出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愁情。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到底作者處于什么樣的背景,有什么樣的經歷,有什么樣的感受,才使得她在作品中表現出如此濃重的、晦暗的、哀傷的情感?并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此時的李清照正處于人生的后期,正承受著亡夫之痛、孀居之苦,更重要的是她處于易代之際,有喪國之痛,再結合她“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千古傳誦詩句,使學生感受到李清照炙烈、深沉的愛國情懷。第二,體會式教學法。教師為學生鋪設背景,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共情心理,使學生與古人達到一定程度的共鳴,從而實現情感教學及思政教學。比如,蘇軾《定風波》的講解,教師要將作品還原于元豐五年(1082年)這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經歷了父母、妻子的相繼離世,經歷了新舊黨爭,輾轉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經歷了生死一線、最終被貶黃州的“烏臺詩案”,這不僅是他仕途的轉折,更使他思想、精神有了巨大的轉變。“莫聽穿林打葉聲”既表現出了此時蘇軾面對逆境坦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也是佛道思想對他影響的重要方面。以此啟發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過程中,雖然有一些暫時的困難,但要積極面對,迎難而上。在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中亦涌現出了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等偉大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凝聚升華,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化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三,情境式教學法,即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有目的地創設情境,通過如角色扮演、作品朗誦、聯想繪畫、實地觀光等多形式、立體化的教學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入。如《竇娥冤》,教師可以采用戲曲或話劇表演的形式,表現竇娥悲劇的一生,從而指導學生感知竇娥之悲劇不是竇娥一人之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制度的悲劇。竇娥是一位命運多舛的女性,她惜名節、講孝道,恪守封建倫理道德,這樣的女子本應是時代的楷模,卻不料犧牲在司法制度的冤獄之下。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正是通過浪漫主義的手法控訴著竇娥的悲劇與冤屈。相比之下,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教師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們所處社會的公平正義、人們的自由平等、生活的安居樂業,充滿了幸福感與安全感,這才是《竇娥冤》教學中最重要的思想及思政內容。
三、水到渠成:設置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作為傳統學科的“中國古代文學”,一般是以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略有不同的是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與期末考試的題型設置等。然以課程思政為考查點,這兩種方式的傳統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詮釋、評定出學生的思政水平。課程思政是以培養人的潛在素養、塑造人的優秀品格為主要目標的,如何將學生內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以衡量,這是課程思政成果驗收的重要指標,也是課程思政的難點。所以,考核方式的革新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加大平時思政考核力度
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不僅是課程思政的要求,也是徹底打破以一次考試來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模式,實現由單一性評價方式向多元化評價方式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捕捉思政元素,創設思政相關的課上環節及課下活動,并作以考核評定。加大平時思政考核力度,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充分結合,較靈活地采用課堂討論、讀書匯報、專題論文寫作等形式,建構“預習—思考”“引導—接受”“考核—加強”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置考核點,從而真實、公平、合理、多維度地考核學生,尤其要正確設置思政元素所占比例。課程思政固然是重要的考核內容,但是絕不能將課程思政凌駕于專業考核之上,考核的基礎還是要以檢測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為重要原則和主要目的。
(二)為傳統考試題型注入思政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最終考核方式還應該以書面測試為主,但在具體題型的設置上可以向思政內容傾斜,尤其注意設置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論述題、分析題也要注意思政內容的融入,重視價值引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引導學生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讓學生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學生的人格養成。為學生將來從事各種社會文化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也有利于學生在本專業領域進一步深造。
(三)設置課程思政附加分
為了突出思政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額外增加思政附加分,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表達自我,傳達正能量。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愛國專題古詩詞搜集、朗誦與交流活動,從古詩詞聯系到現實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照進日常實際,通過學生的不同表現,酌情增加附加分。學生通過懷古感今,領略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大國風采,通過交流對我黨百年來披荊斬棘、由弱到強的光輝歷程有所思所想,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對人生充滿責任感、使命感,對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從而奮發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優秀接班人。總之,自《綱要》提出之后,各高校都開啟了“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需要強調的是,課程思政要把握“適度”原則,這其中包括內容適度、方法適度、考核適度,相對精準的點睛之筆,相對靈活的方法推進,相對寬松的考核標準,讓學生有自由思考、自愿接受、自覺遵守的空間,才能讓課程思政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長,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協同育人的終極目標。
作者:劉建欣 陳才訓 孫南 單位:劉建欣,陳才訓,孫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