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路徑

時間:2022-11-15 16:02: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文學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路徑,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文學類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路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如何準確把握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勢,加大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推動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培養滿足社會發展所需的高質量人才,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題。正是在這一命題的吁求下,“四新”建設應運而生。其中,“新文科”建設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為主要訴求,是一個兼具頂層設計、未來視野、人文情懷和具體規劃的完整體系。新文科建設要求我們深入把握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和新需求,探索適合各專業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科性質的、行之有效的發展革新路徑,并將之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改革中。因此,筆者及所在教學團隊遵從“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的教育理念和交叉融合、守正創新理念,以“文藝心理學”課程為例,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路徑。

一、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問題”意識

在網絡教學平臺日益普及、在線課程資源漸趨完善的今天,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難度不斷降低,成為諸多教師的主動選擇。但是,為什么要進行教學改革,教學改革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并達成什么目標,這些“問題”意識是教學改革必須要具備的前提條件。從這一“問題”意識出發,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在線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化,目前優質在線課程體系已相對穩定,接下來要解決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的問題。比如如何解決在線課程教學存在的知識接受碎片化,師生間缺少深度交流和情感鏈接,教學過程可控性和教學效果可檢驗性不足等問題,以及如何在新文科語境中更好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理論視野,增加學生實踐動手機會,激發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和提升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等問題。正是基于這一考慮,“文藝心理學”課程在進行線上線下教學改革之前,先根據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求,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了重構,并由此確定了本課程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此課程的學習目標確定為:(1)知識目標。掌握文藝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對文學欣賞、文學概論及文學批評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化理解與整合,初步建立起文藝學學科知識體系。(2)能力目標。具備運用文藝心理學及相關理論知識辨別、鑒賞、分析具體文藝現象的能力;具備運用理論思維指導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從問題出發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能夠圍繞所研究對象進行基本的文獻收集整理工作;具備進一步自主學習和自主研究的能力。(3)情感目標。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具備一定的文藝批評能力和文藝創作能力,形成創新性思維和意識;具備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勝任個體、團隊成員或負責人的角色。從這些學習目標來看,本課程的理論知識點難度較大,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講解知識點,留給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較少,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也缺少及時的指導,因此會導致以下問題。(1)學生在聽講時能夠理解理論知識點,但是在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具體文藝文本或文藝現象時會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2)32學時的課程設置無法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練習和互動,過程性檢驗和考核無法得到保障。(3)在具體學習過程中,知識目標達成度較高,但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達成度不高。本課程在大三上學期開設,學生此階段已擁有較為完整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體系,且經過了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等實踐教學,部分學生還完成了大學生科研項目,具備了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如果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課程在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上就會有所缺失。與此同時,本課程已經建成較為成熟的在線課程,且被評為省級精品在線課程,依托優課聯盟、超星等平臺面向全國高校開設在線課程教學。但在線教學過程存在知識碎片化、過程不可控、師生交流少等問題。因此,本課程決定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并將教學改革目的設置為:(1)將理論知識點學習轉移到線上,學生可以反復學習重難點知識。(2)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將線下課堂的教學內容集中在專題研討和師生互動上,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素質。(3)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專題研討和自主學習進行全方位的及時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

二、混合式教學改革過程的“互動性”

要解決傳統教學存在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和在線課程教學存在的“知識碎片化、過程不可控”等問題,就需要從建構新型“師生互動關系”入手。在教師和學生這一組關系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自上而下地傳授知識,而是要鼓勵學生去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方式和節奏進行及時調整。從這一任務出發,教師將“知識學習”環節放在線上進行,但在布置小組研討任務時要充分結合課程的重難點知識,告知學生小組研討需要運用哪些知識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同時,小組研討任務體系也應該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從而體現課程知識的體系性。因此,在“文藝心理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中,教師要求各小組必須圍繞同一個藝術家、藝術品或藝術現象完成3次研討任務,3個主題分別為“藝術家與體驗”“藝術家筆下的形象范式”“形式征服題材的藝術品”。其中一個小組按照這個要求分別分析了“史鐵生的生命體驗與文學創作”“史鐵生筆下的‘殘疾人’形象范式”和“史鐵生作品《原罪?宿命》中‘形式征服題材’的具體體現”。與之相似,另外幾組分別討論了川端康成、沈從文、宮崎駿、顧城等人的生命體驗和作品。學生在研討過程中會自發地將所學章節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感受其內在的知識體系,克服線上學習存在的碎片化現象,增強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具體文藝文本和文藝現象的能力,以及對理論本身進行辯證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這種安排無形中也提升了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研討過程中,學生會反復觀看重難點知識,由平臺數據可以得知,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的平均時長為400分鐘(超出視頻總時長373分鐘),最高時長為800分鐘。并且反復觀看的時間分配較為均勻,并非集中在章節測驗和考試前。這一過程同樣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除了師生關系,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非常重要。立足當前的社會語境,“大學的稀缺性不再是誰來聽課,而是你跟誰坐在一起共同合作,還有畢業時你將如何證明自己的成果”[1]。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文藝心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1)將小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標準之一,并給出具體的評價細則。研討任務包括選擇研討文本、收集整理資料、討論觀點、制作PPT、課堂展示和線下答辯。(2)要求每個小組提前將本小組要討論的文本和案例告知其他小組,也要求每個小組提前熟悉其他小組準備討論的內容。(3)每個小組進行課堂展示后,要求其他各小組進行提問,對提問者進行加分,圍繞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課堂討論。經過這一設置,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線上、線下雙重空間進行,得到了深入、有效的延展。與此同時,教師也充分參與到各個環節中,在關鍵時刻進行把關。如在課堂展示、答辯與討論環節,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找出有價值的話題,引導學生圍繞此話題進行討論甚至是辯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理論思辨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當討論出現偏差時,教師要及時找到問題的根源,指出學生知識體系或者思維習慣中的盲點;當討論引申出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時,教師應順勢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論文寫作、社會調查等專業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投入充足的熱情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把學生視為能夠給我們帶來新鮮思維的人”,在和學生的平等交流中與學生一起發現新的問題,甚至是一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2]。

三、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效果與反思

經過一個學期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學習效果提升

首先,將碎片化學習與系統化學習進行了深度融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系統化學習思維,但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上有所欠缺;與之相比,純粹的在線課程教學偏向于碎片化學習,在系統化學習和專業知識深度上力有不逮。針對這種情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將兩者融合起來,既尊重了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習慣,又培養了學生的系統化學習思維,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其次,總體成績普遍提升:與前4年的成績相比,最低分和中間程度的分數均有所提升。原因在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知識學習和理解有難度的學生,在線上教學環節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視頻以理解消化相關知識點。最后,在實踐中提升系統化學習效果。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給予師生更加充分的溝通交流時間與平臺,特別是在專題研討環節,每個小組的3次專題研討之間都有內在邏輯聯系,從而加強了對課程知識體系的理解和運用,提升了系統化深入學習的效果。

(二)能力提升

首先,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鑒別、分析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大多停留在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上,一旦遇到新的文藝文本和文藝現象,往往會不知道該如何運用理論或者錯誤使用理論。經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學生在專題研討環節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從而充分鍛煉了運用理論分析文本的能力。與之前的作業和討論相比,混合式教學的專題研討過程中,每個小組自主選擇的文本都與理論有較強的匹配性,小組成員對文本的分析和討論也有較強的理論深度。其次,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專題研討過程中,教師要求并指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和專業的文獻收集整理工作,對小組發言PPT進行思路和邏輯的審查,從而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專業學術研究的能力。最后,學生進行專業學術研究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師要求學生選擇近年來新出現的文藝文本或文藝現象進行研討,從而避免學生照搬已有經典文本分析的現象,充分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線下專題研討環節增加了答辯和討論環節,要求其他小組成員對主題發言小組的展示內容進行提問,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深度討論,鍛煉學生在研討中進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三)綜合素質得到鍛煉

混合式教學改革在過程性考核中要求小組成員在每次專題研討中都有各自的任務分工,根據小組整體表現和個人具體分工給予平時成績,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文獻整理能力、PPT制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與此同時,增設線下課堂答辯環節,對提出較好問題的學生給予加分獎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通過專題研討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由此可見,立足新時代的人才需求,文學類課程在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時,要具備充分的問題意識,圍繞傳統教學和線上教學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充分利用優質在線教學資源和網絡交流平臺,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當然,在對“文藝心理學”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僅僅利用一門已經建設成熟的在線課程進行混合式教改,視野范圍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將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與該課程所隸屬的學科知識體系內的其他課程教改結合在一起,如何更好地將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改革結合在一起,突顯人才培養特色,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立足新文科時代語境,文學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需要進一步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內部進行深度融合、在文史哲之間進行深度融合、在文科與其他學科之間進行融合創新等領域內進行深入探索。

作者:張貞 單位:江漢大學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Aⅴ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 先锋影音国产三区 |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五月天 |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