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火鍋底料加工過程中風味變化規律

時間:2022-11-17 10:15:4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食品火鍋底料加工過程中風味變化規律,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食品火鍋底料加工過程中風味變化規律

四川人民喜食麻辣,四川火鍋則是將辣椒和花椒風味完美結合的食物,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自清代道光年間起,四川火鍋發展至今已有約200年的歷史,以牛油或清油為基質,炒制過程佐以豆瓣、辣椒、花椒、蔥、姜、蒜、香料等調味料,成品火鍋底料口感豐富,鮮香麻辣;其風味的多樣化滿足不同地區食客的需求,受到各地人民的喜愛。目前,對火鍋底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方、工藝優化[1-3]、火鍋中危害物質檢測[4-5]以及新口味火鍋底料開發[6],而對傳統四川火鍋底料加工過程中風味變化規律沒有相關研究報道。固相微萃取(SPME)是常用的風味萃取方法,因其操作簡便、靈敏度高而被廣泛運用于肉制品、酒類、調味料等樣品的預處理[7-8],結合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萃取和分析揮發性風味物質效果較好。本文主要以四川火鍋底料傳統工藝為基礎,選擇其中5個關鍵加工工藝,通過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SPME-GC-MS)方法提取和檢測各加工階段火鍋底料的揮發性風味物質,通過內標法對關鍵氣味物質半定量,并結合氣味活度值(odoractivityvalue,OAV)探究各個加工工藝關鍵氣味物質,以及火鍋底料風味形成規律,為四川火鍋加工變化規律提供了數據支撐,為進一步優化和改良火鍋底料風味和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與試劑

牛油、辣椒、花椒、豆瓣、姜、蔥、蒜、豆豉、鹽、味精、菜籽油、冰糖、香辛料等:均由四川天味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儀器與設備

9000-5977B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1260InfinityIIPrime液相色譜儀、SPME裝置(30m×0.25mm×0.25μm,DVB/CAR/PDMS萃取頭)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火鍋底料工藝流程牛油熬煮→蔥、姜、蒜炒制→辣椒、豆瓣炒制→添加香辛料熬煮→添加調味料熬煮→起鍋→冷卻→包裝→成品。1.3.2取樣信息根據火鍋底料生產工藝流程,分別選取液態牛油,蔥、姜、蒜炒制,辣椒、豆瓣炒制,香辛料、花椒熬煮及成品5個關鍵工藝(見表1),分析5個階段火鍋底料風味的形成特點。1.3.3樣品預處理將火鍋底料于燒杯中融化后,準確稱取(1.5±0.001)g樣品置于20mL頂空瓶內,加入2μL濃度為1.013μg/μL的2,4,5-三甲基噻唑作為內標溶液。將樣品放入水浴鍋中50℃平衡20min,SPME吸附30min。1.3.4GC-MS條件GC條件:一維色譜柱DB-WAX(30m×0.25mm×0.25μm)、等效二維柱DB-17MS(2.22m×0.18mm×0.18μm);載氣為氦氣,恒定流速為1mL/min;進樣口溫度為230℃,壓力為15.74psi;分流比設置為不分流模式。梯度升溫程序:起始溫度40℃,保持3min,然后以4℃/min的速度升溫到230℃,保持5min。MS條件:離子源溫度設置為230℃,傳輸線溫度設置為280℃,四極桿溫度設置為150℃,電子轟擊(EI)離子源,電子能量為70eV,質量掃描范圍(m/z)設置為40~500amu,溶劑延遲設置為4min。1.3.5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通過以C6~C30的正構烷烴作為標準計算測試樣品的實際保留指數(RI),同時通過NIST數據庫檢索結果與標準化合物作對比,并結合嗅聞的結果對所得揮發性化合物進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采用內標法;用質量濃度為1.013μg/μL的2,4,5-三甲基噻唑作為內標溶液來計算被測組分的相對含量。

1.4數據處理

使用IBMSPSSStatistics22和Origin9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作圖。

2結果與分析

2.1揮發性風味化合物種類及含量變化

由圖1可知隨著工藝進行化合物含量及種類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各加工階段檢測到的揮發性風味物質分別為226,109,233,302,232種。隨著火鍋底料加工工藝的進行,A~D階段各類化合物含量均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且在C~D階段顯著增高,各類化合物含量均達到最大值。而隨著工藝進一步進行,由于高溫等影響部分化合物揮發損失,到E階段各化合物含量顯著降低。2.1.1烴類化合物烴類化合物閾值較低,多提供辛香、藥香和果香風味。在炒制前期(A~C階段),烴類化合物含量均較低;A~B階段主要是牛油的熬煮,隨著熬煮溫度不斷升高,牛油中的氣味物質大量揮發,到B階段烴類化合物濃度最低。烴類化合物含量在香辛料熬煮結束后達到最大值68407.75μg/kg;相較于C階段增加約23倍。其中檜烯、D-檸檬烯、β-水芹烯、異松油烯、γ-萜品烯、β-蒎烯、β-松油烯、對傘花烴、β-石竹烯被大量檢出。D-檸檬烯提供檸檬清新香氣,γ-萜品烯、β-蒎烯、異松油烯、β-松油烯具有松節油氣味、松木香味[9];以上烴類化合物為月桂、小茴香、豆蔻等香辛料的主要風味物質,在進一步低溫熬煮中存在部分損失,即火鍋底料成品中辛香、松木香主要由香辛料提供。2.1.2醛類化合物醛類物質主要來源于脂肪氧化,氣味閾值較低,對整體風味貢獻較大且揮發性強[10]。王麗金等[11]對所有老火鍋牛油樣品進行風味檢測,得到己醛、庚醛、壬醛、辛醛、(E)-2-壬烯醛含量均較高,是老火鍋牛油的關鍵氣味物質;此外,黃玉坤等[12]對不同香型牛油揮發性風味物質研究發現,戊醛、庚醛、辛醛和壬醛相對含量與牛油香氣強度呈正相關變化,壬醛、戊醛呈牛油脂香風味,庚醛和辛醛分別呈腥味和蜂蜜香氣。隨著加工工藝進行,庚醛、壬醛等化合物含量顯著降低,可能是由于在加工過程中牛油中脂肪酸進一步氧化,且部分小分子醛類揮發損失。D階段檢測到高濃度的苯乙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桃金娘烯醛、5-甲基糠醛、糠醛,呈辛香、肉桂香和烤香。2.1.3酯類、醇類化合物酯類和醇類化合物主要提供酯香、清香、果香和醇香風味,其氣味閾值較高,對整體風味貢獻較小[13];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是花椒的關鍵氣味物質[14],在D~E階段同樣檢測到較高濃度的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提供花香和甜香風味;苯乙醇、α-松油醇和香葉醇在E階段濃度較高,可能是由于香葉等香辛料風味在后期熬制過程中溶出。2.1.4酸類化合物酸類化合物氣味閾值高,且在整個熬煮過程中含量均低于其他類化合物,即酸類化合物對火鍋底料風味沒有顯著貢獻[15]。但酸類化合物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油脂的氧化程度;乙酸和丙酸主要呈酸味,丁酸、己酸和辛酸有濃郁的汗臭味,癸酸表現為不愉快的酸臭味和脂肪氧化味;丁酸、癸酸和辛酸在加工后期含量較高。2.1.5其他類化合物2-乙酰基吡嗪、2-乙酰基噻唑、2-羥基吡啶、乙基吡嗪等吡嗪、吡啶、噻唑類化合物主要由美拉德反應產生,在長期高溫熬煮過程中,通過羰氨反應和Strecker降解,產生烤香、肉香風味[16]。

2.2加工過程氣味活度值變化

氣味活度值(OAV)指芳香化合物在樣品中濃度與其感覺閾值的比值,能評估某種香氣物質在樣品感官特征方面的重要性[17]。各加工階段OAV>1的氣味化合物見表2,結果表明在加工過程中共檢測到42種對火鍋底料風味貢獻較大的化合物。E)-2,4-癸二烯醛、芳樟醇、草蒿腦、茴香腦等烯烴類、醇類、醛類和酯類化合物的OAV較高,提供辛香、花香和果香風味[25];即在整個加工過程中D階段火鍋底料關鍵氣味物質的OAV達到峰值。在加工末期由于高溫、冷卻、脫模和包裝等工藝的影響,導致E階段風味物質部分損失,僅月桂烯、D-檸檬烯、癸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芳樟醇、茴香腦的OAV>100,組成了火鍋底料成品的關鍵風味。

3結論

本文基于全二維SPME-GC-MS對四川火鍋各關鍵工藝揮發性風味化合物進行檢測,并結合特征風味物質的OAV,研究加工過程中揮發性風味成分的差異。由結果得到在火鍋底料整個加工階段,共檢測到589種揮發性風味物質。在加工初期,(E)-2-壬烯醛、庚醛、(E)-2-辛烯醛、1-辛烯-3-醇等呈牛油特征脂香、奶香風味的化合物提供主要風味。B~C階段牛油特征風味大量散失,而呈豆瓣、辣椒風味的苯乙醇、苯乙醛、(E)-2-壬烯醛、D-檸檬烯、1-辛烯-3-醇、芳樟醇等化合物大量溶出。在D階段由于各種小料的添加,關鍵氣味化合物濃度達到峰值,為整個加工過程中風味最豐富階段。在加工末期因冷卻、脫模、包裝等工藝,部分風味物質損失,最終形成成品火鍋底料的特征風味。而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因持續高溫作用發生美拉德反應,不斷生成呈肉香、烤香和堅果香的吡嗪、吡啶、噻唑類化合物。綜上所述,四川火鍋底料隨著炒制工藝的進行,風味不斷豐富,各階段風味組成和特征風味化合物均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結果為川式火鍋底料工業化生產及工藝優化提供了數據支撐。

作者:王浩文 王傳明 王紅強 葉丹 吳曉霞 單位:四川天味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久久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精品人成电影 | 五月天福利午夜 | 一道本国产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