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淺議

時間:2022-10-16 17:52:0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新形勢下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淺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新形勢下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淺議

摘要: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人們對如何實現生態農業價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關注。基于此,筆者概述了生態農業內涵及主要模式,分析了生態農業的作用與困境,闡述了生態農業發展路徑,提出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策略,助推生態農業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雙贏。

關鍵詞:新形勢;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1生態農業內涵

生態農業應該是高效、低碳、綠色、循環的農業。一是高效。新型農業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要求實現高農業投入和產出、高能源利用率、高土地生產力,目的在于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土地生產力不是僅靠增加投資就能實現,要加大土壤肥力,強化土地經營,完善生態體系。二是低碳。其目標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減少污染排放,增加資源的使用,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三是綠色。把農產品安全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資源稀缺性有機結合,把農產品標準化、高品質的農產品生產作為中心,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1]。四是循環。根據“循環-再生”的理念,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鏈條,將各個生產環節連接起來,實現農林牧漁業的合理布局。

2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

2.1立體種養模式

立體種養是指綜合畜牧業、漁業、種植業,將產生的廢料用于回收,從而保證食品安全,節約資金,降低成本。立體種養的具體操作如下:利用農業區剩余的落葉和秸稈加工,供畜牧業使用。牲畜的排泄物,經過適當的處理,可以用作魚類的飼料和肥料,而魚類的沼澤,可以用來調節土壤的濕度。“畜牧業”“漁業”“種植業”是一個閉環的系統,“互為補充”。近年來,隨著立體種養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種養模式,在土地資源、水源、光照、熱能等條件下,實現高效、環保的復合化農業[2]。

2.2再循環模式

循環利用是以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為核心的農業生態系統。沼氣采用的資源回收利用方式是堅持以發展“庭院生態經濟”為主,依據不同地區的生態氣候特征、資源稟賦狀況,本著“低消耗、高品質、高效、安全”的發展方針,科學有效地組織協調沼氣產品的構成體系與農村產業布局,發揮農村現有豐富的優質土壤、水源、熱量等環境資源。在發展農村沼氣的同時,充分利用太陽能等科技,減少肥料、燃油的消耗量,建立多元化的生產系統[3]。然而,由于我國當前“庭院生態經濟”仍然是以家庭模式為主,出現了分散化、規模小的發展趨勢。

2.3生態觀光模式

發展生態旅游、畜牧業,可提高生產效率并改善生態環境,利用自然風光來吸引旅游者。目前,許多鄉村已經開始實行基于“綠色生態農業”的生態旅游,并運用了生物技術和產品的深度加工技術,擴大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同時,為了滿足新時期居民的消費需要,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在觀光上,“農家樂、果園體驗”等項目,既展示生態農業的魅力,又增加農民的收入,減少銷售、運輸的損耗。

3發展生態農業的作用與困境

3.1發展生態農業的作用

1)農業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面臨資源矛盾和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發展生態農業已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它能有效地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農業生產和資源的高效利用。2)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態農業適應了農業多層次、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和貿易的一體化。同時,還可以通過發展主導產業、發揮地域特色和地域優勢、科學組織鄉村經濟形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綠色食品,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4]。3)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低碳、綠色、循環”是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大要素,在保護和發展鄉村經濟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應避免水土資源浪費、農藥化肥使用等,達到種植數量合理、優化作物結構的目的。

3.2發展生態農業的困境

1)有關的政策支持不到位。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對生態農業進行了明確規定,然而,這一理論還沒有明確的戰略定位,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一些地方的農業環境問題仍然存在。2)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生態農業需要更高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只有在一定的規模范圍之內,才能充分發揮其綜合效益。我國的生態農業產量較低,大部分是分散式的,各個部門間缺乏有效合作,抗風險能力較弱,產品鏈條較短,產量較少,無法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5]。

4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4.1優化鄉村環境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鄉村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保護地,由于環境污染少,資源豐富,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考慮到農村。一是通過對現有環境產業的實地考察,使其價值和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6]。二是在發展的同時,要把城鄉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凈化城市環境的目的。通過這種方法,使城鎮居民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推動其發展。

4.2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

如果僅僅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生態農業發展必須以產品的品質為核心。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必須不斷地提升。一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應以生態農業產品為主要內容,對整個市場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解讀,以推動我國農業發展。二是要把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各種技術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人們真正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價值。因此,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不斷地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才能使農業經濟健康和諧發展[7]。

4.3推廣綠色、節能型農業經濟

現代農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實踐中卻遇到了許多問題。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在生態農業自我調節的前提下,積極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確保農業生產穩定,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就拿生態農業來說,其就是利用生物能、太陽能等生態資源,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農業的不利影響,改善發展水平,使其健康、有序地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要使生態農業的經濟得到有效發展,必須在發展的進程中,大力推廣生態、節能的農業經濟。

4.4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要加強農業社會保障制度,以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關部門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等,有效促進我國生態農產品的出口。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要大力進行農業經營試點,擴大規模,健全生態農業的整體保障體系。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要使生態農業經濟得到有效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社會服務系統,從而使發展工作得以有序地進行[8]。

5生態農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策略

5.1制定相應的政策

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戰略部署,明確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并以示范行動為抓手,做好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省、市、縣出臺相關文件,強化責任、獎懲機制、監督指導,健全考評制度,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工作進行量化,包括配套的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由于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和小農經濟因素的制約,全國農民普遍存在著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質疑[9]。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宣傳,以創建示范園、培訓農民、推廣技術、媒體宣傳等形式,通過引導社會各界對生態農業的關注,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生態農業的發展中來,從而形成一種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良好風氣。各級政府機關要在這一領域起到引導的作用,積極引進社會資本,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營造社會輿論氣氛的同時,把生態農業的種子植入到基層。

5.2強化生態環境管理

1)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重金屬如砷、鉻、鎘、汞、鉛等,如果通過土壤進入到作物中,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各地要對礦區周邊土壤進行重金屬含量的監測,對重點區域土壤進行綜合整治,并建立復查機制。2)農業環境的污染控制。①控制養殖污染。按生態環境的排泄物容量來決定飼養規模,區分限養區、適養區、禁養區,周邊道路、工礦企業、城市區域等。②大力發展秸稈的綜合利用。多年來,國家一直在鼓勵發展秸稈的回收利用,但由于其耗能較低、產量較少,導致推廣應用效果不佳。③合理使用殺蟲劑和化肥。政府可以通過法律來減少使用殺蟲劑和肥料,通過精準防治、植保機械、生物農藥、性激素誘蟲、殺蟲燈等技術手段,或鼓勵農業科研機構開發綠色產品、綠色種植、合理輪作、選育良種等,減少害蟲的發生。3)土壤侵蝕的處理。侵蝕會造成湖水淺化、庫容縮小、河床抬高、土壤石化、沙化、土壤養分減少、土壤貧瘠、土壤退化。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行山、水、田、林路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建設高標準生態農用地、治理支流水庫、修建大壩、調整工業結構、實施退耕還林等措施。

5.3提升農業生態的現代化程度

1)建立示范園區。通過促進生活、生產、生態發展,生產高質量安全產品,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集中生產要素,發揮輻射作用,使生態農業走上良性發展之路。2)新興產業的開發。①大力推進全面體制改革,健全土地管理體制,探索整建制流轉、委托、抵押、土地入股等多種經營方式。②支持和培養各類經營產業,培養一批懂經營、懂技術、懂文化的農民創業人才。③要加大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生態農業中來。④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持等,促進生態農業發展[10]。

5.4拓寬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1)樹立自己的品牌。良好的品牌聲譽可以增強公司的競爭能力,并充分利用其贏得公眾信任。一是維護好自己的品牌形象,大力發展名牌產品,做到市場檢測、產品標識、生產規程、質量標準。二是通過合法的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品牌。2)市場營銷。實現農業生態產品的多樣化,并開發海外市場;通過運用專門的運輸工具進行市場推廣,通過電子商務、互聯網、電話等方式,構建農產品的購銷、加工和運輸全鏈條的銷售模式;通過公關、專題報道、網絡營銷、展銷會、農博會等方式來提升產品的知名度。

5.5優化科學研究系統

過去幾十年,我國一直在努力解決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問題,這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但在技術研發和農業生產中,卻出現了明顯的“兩張皮”,這就造成了科技成果不能落地,農民也不會重視,生態農業也不能發展。各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和技術方法與區域發展現狀不符的問題時有發生,所以,下一步要深入基層,挖掘農民的需要,找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癥結,并應用相應的技術,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技術推廣的成效,推動農業科學發展。

5.6因地制宜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不同地區之間的農業基礎狀況有很大差別,無法以單一的發展模式推動其經濟發展。要從經濟發展基礎、生態環境基礎、產業特征、地理特點等方面優化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并思考能否實現集體化、標準化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帶動農戶轉變生產模式,在國家的支持下,形成一條帶動區域內農業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根據區域特點,建立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高質量、高效率、低消耗。

6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發展生態農業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式。目前,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和宣教工作,促進地方農業生產制度的形成。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擴大內需、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方式。改變農業發展模式,建立生態農業模式,可提高農業競爭能力,突破環境資源制約,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剛 單位: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看片尤∴ | 色综合天天狠天天透天天伊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三级a欧美三级香港三级 | 思思久久99热这里精品66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