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淺析

時間:2022-10-14 15:33:1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淺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淺析

近些年,國家教育部愈發重視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并明確提出中職學生尚處于人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對其進行精心引導與栽培。其思想道德水平、理想信仰與價值觀情況,與國家產業發展主力軍綜合素養水平正相關,同時也關乎著民族與國家的未來,對其進行德育教育有著重大戰略價值。因此,中職學校要經過不斷努力,持續提升德育工作實效性。德育課堂作為我國中職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其教學實效性與技術技能人才以及高素養勞動者培育具有直接關系。所以,提升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與針對性是必然選擇。

一、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時代價值

一直以來,我國始終強調顯性德育,并在各階段學校設置德育課程,以學生為基本對象,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廣泛宣傳并灌輸社會主流德育理念和思想,這亦是國家方面實施德育工作的主要路徑和方式,因而,古往今來我國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高度關注并重視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體制中所具備的重要作用。眾所周知,德育課作為中職學生群體必修的基礎課程,其不僅是中職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面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創業指導教育的主要陣地,是落實中職德育工作根本目標的必由之路。中職德育大綱明確表示,現階段中職德育工作及面向學生進行思想維度、法律維度、心理健康維度與道德維度的教育和培養。然而,因為受到社會各領域側重于學生智育工作而忽略德育的錯誤價值理念影響,使得全社會、中職及家長在德育工作方面普遍欠缺關注和重視程度,致使現如今中職學校在德育工作開展層面缺乏動力。與此同時,我國中職階段學生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足,部分家庭德育教育缺位,加之中職階段學生因年齡因素,其尚處于叛逆階段,無論是思想道德觀念還是情緒均具有較大波動,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并且,因為中職階段學生個體自制力與紀律性不足,這對中職開展德育工作帶來強大阻力。另外,伴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中涌現多元價值取向,加之現階段中職德育教學和社會現實脫節,這些均為中職開展德育教育創造了外在問題。誠然,德育課是各中職組織開展德育活動的主渠道以及主陣地,要不斷提升中職德育教育實效性,以貼近新時期社會根本要求、職業需要與學生實際等形式為依托,全面推進體驗式、實踐性以及養成式教育工作,促進專業知識學習、職業能力培育和個體行為養成的有機統一。以德育課教學為媒介,補充中職學生群體德育知識薄弱以及基礎較差的不足,通過德育課教學的深入實施,幫助學生群體明確積極三觀,使學生自覺以自我完善角度不斷加強綜合素質,提升個體職業技能。中職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克服現階段中職德育工作面臨的諸多困難,加強德育工作整體效率。由此可見,中職德育工作實效性提高,對加強與改進德育工作,切實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有著重要作用[1]。

二、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提升面臨的困境

(一)德育教育目標的設置缺乏合理性

一般來說,德育教育目標應基于各學齡段學生群體具體情況加以設定,與此同時,還要以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為導向設置有關課程與內容。現如今,多數中職只是按照學生群體年齡特點與學校育人目標展開課程設置,此種課程設置模式,表面看來具有一定科學性,但實際上其并未對課程設置進行深入調查與研究,同時與學生群體現實需求差距較大,導致其獲得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足。誠然,中職學校是我國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其主要為社會輸送生產與服務領域一線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與高素養勞動者。該教育目標有效呈現中職院校教育特點,也體現出中職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之間的明顯差異性。所以,中職學校在設置德育課教育目標層面應深入調查與研究社會領域對人才的個性化需求,切實呈現職業教育特色,尤其要明確社會工作崗位針對人才綜合素養及道德水平的要求,進而有針對性地強化中職德育工作推動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加強其綜合素質,讓其真正成為能夠滿足社會道德要求與職業素質的高層從業者。中職在設置德育課教育目標過程中應牢牢把握上述實際狀況,從而確定合理與科學的課程目標。然而事實上,中職學校僅把學生群體對理論內容的掌握程度視為評價德育教學與學生道德水平的主要標準,使得學生群體在學習過程中過于重視對理論內容的記憶,且普遍以機械化形式進行背誦,而非借助多樣性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體驗與實踐。此外,德育教育目標,也并未與學生群體專業學科特色充分融合,導致德育工作缺乏行業與職業特征。此種教育目標即教師采取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背離了教育部門規定的養成式、體驗式與實踐式教育。盡管中職學校會組織與引導學生群體參加文體活動或者安全、法治主題講座,但此種形式缺乏較強的參與性與目的性,對于學生群體的行為訓練與養成并無實效[2]。

(二)教師道德素質與人格修養有待提升

眾所周知,德育課教學所具有的特殊屬性,決定著教師在思想道德素養與人格修養層面相對于其他教師而言有著更高要求。中職德育教師要將教育內容生動清楚地傳授給學生,還要面向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發揮自身榜樣與表率作用。但是,現如今部分中職德育教師對于學生群體的認知于態度方面還存在部分問題。部分教師主觀層面認為其學習成績和基礎相對較差,且文化素養較低,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也亟待提升,具有叛逆心理且心理素質發展并未成熟,不但置若罔聞教師的說教,并且時常頂撞教師,更有甚者與教師產生肢體沖突,教育難度較大。部分中職教師無限放大學生缺點,以偏概全,往往只能看到學生文化底蘊薄弱、知識基礎較差、自我控制力低以及紀律意識淡薄等缺點,而忽略學生群體個性鮮明、視野開闊、實踐能力強以及思維活躍等優點,對于學生群體缺點的包容度不夠。在中職德育課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知識傳授,且將學生成績視作評價學生整體能力與綜合素質的主要標準,這在較大程度上傷害了其自尊心,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在此種狀況下德育工作實效性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中職學校部分德育教師尚未端正態度,正確且科學看待學校德育課程教育,且工作熱情偏低,對于德育教育敷衍了事,導致德育課教學實效性逐漸降低。

(三)德育課程教師教育能力亟待加強

一方面,教育內容并未充分貼近當下社會現實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在中職德育工作當中,首先,中職部分德育教師缺乏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專業知識認知水平及接受能力的深入、細致了解,且德育內容設置也沒有充分滿足中職學生的思想認知實際,德育課堂教育,對學生群體較為關注的生活、學習、心理健康、就業與對社會現實的困惑等問題較少提及。其次,部分中職德育教師單純地為完成自身德育教育任務而進行教育,課堂內容過多灌輸理論知識,缺乏和社會實際的緊密聯系,也難以將當下社會難點問題和熱點事件與中職德育工作充分聯結。現如今,中職德育工作所設置的教育內容存在空洞和枯燥的弊端,難以滿足學生實際訴求,也難以順應當下社會形勢,造成中職學生群體在德育教育中缺乏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弱化其學習動力,導致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最終使得中職德育工作實效性逐漸降低。另一方面,德育課教育過于注重理論講解而忽視學生道德修養培養。德育教師在面向中職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講解過程當中,還要重視學生知識轉化的能力,重點培育學生群體思想素質及道德修養,充分幫助學生有效解決自身道德問題和思想問題。但是,中職學校部分德育教師自身教育實踐中并未重視學生所關注的各類現實問題以及新情況,過度重視將德育理論傳播給學生,導致學生在德育教育全過程中始終處在被動狀態,在課堂中盲目接受教師所講內容,從而逐漸忽略個體思想道德修養及能力的提升。此種現象最終所導致的結果,即教師忽視學生道德情感體驗供給與道德素質培養,使得中職德育實效逐步降低[3]。

三、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策略

(一)調整德育課程目標并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一方面,更新教育觀念,對德育課程在我國中職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進行重新定位。我國中職學校育人目標在于為社會發展培育優秀技能人才,該目標要求學生群體,在掌握必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養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養。所謂立人先立德,各所中職學校要把德育課程置于其他課程教學的總引領地位上,最大限度發揮其指引作用,把德育課程置于課程體系構建的關鍵位置。另一方面,突出中職學校各學科課程教學特色。學校方面在開展德育課程和目標設置過程中,應密切融合中職學生群體現實需求實施科學規劃與設計。尤其要把職業崗位要求和課程內容密切融合,以此為基準引導學生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使學生可以將其內化成個體職業行為。唯有此種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形式才能充分呈現中職學校在德育課教學方面具有的獨特屬性與鮮明特色,才能科學設置中職德育課程教育內容,最終推動學生群體職業素養的生成。除此之外,強化訓練養成教育力度。中職德育課時效性,要以學生群體通過實際行動加以表現,而并非單純地生成某種思想,或者掌握部分知識,所以,應強化學生群體道德行為訓練力度,讓其在正確思想意識導向下,通過不斷訓練將德育內涵切實內化成個體自覺行動,進而升華自身內在需求與根本遵循[4]。

(二)提升德育課程教師道德素質與人格魅力

一直以來,我國都崇尚言傳身教。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育實踐中,教師自身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與較強的人格魅力是對于學生群體無形且有效的教育,能夠對提升德育課教學實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對學生群體人格塑造及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亦能產生較強感召力和積極影響,最大化發揮其具備的表率和榜樣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職學生群體人格塑造及道德修養。教師應在學生群體面前呈現自身深厚的知識、敬業精神與良好師德形象,持續提升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和中職德育實效持續提高。

(三)重點提高德育課程教師團隊的教育能力

一方面,轉變教學理念。中職學校開展德育課教學的過程屬于師生協同參加、協同推進、協同交流以及深入交互的過程。師生作為中職德育課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促進德育教育活動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不應將學生視為白板與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要將其視為主動且發展的主體,讓學生群體掌握德育課堂自主權與主動權。在德育課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積極轉變自身角色與地位,明確平等公平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從以往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主動學習的教育主體。在德育課教育實踐中,教師應信任學生,全面放權,使學生群體在確立學習目標之后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中,教師真正尊重與信任學生,學生勢必會尊重與信任教師,從而以良好的學習成效回報教師,形成師生良性互動,切實提升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另一方面,完善德育課教育內容體系設置。中職德育課教育內容要貼近當下社會實際、社會生活與學生實際。對此,德育教師應深入當下社會生活實際,強化學習及調查研究工作,及時掌握一手資料,充分了解中職學生高度關注的生活及社會實際問題。同時,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個體與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各類新問題,將其引進德育課教育實踐中,適當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另外,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應高度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促進德育基礎理論內容與學生實際、社會實際以及生活實際的深度融合,把德育課程內容和現實生活出現的新問題與新情況密切融合,從而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群體關注的疑點與熱點問題,面向學生傳授理性分析、有效解決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的重要觀點與方法,加強中職德育課教學吸引力與針對性調動中職學生群體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強化其學習動力,最大限度發揮德育工作生命力,從而使中職德育課教學效率不斷提高。除此之外,豐富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在現階段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積極嘗試多樣性教育手段和方法,從而調動學生對德育課的積極性與熱情。對于中職學生群體理論基礎與知識掌握情況較差,但是活潑好動且實操能力強等特征,教師在課堂教育實踐中應促進課堂知識講解和問題探討融合、課堂理論知識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相融合,積極嘗試創新和改進以往德育教育手段。特別是中職德育教育內容有著較強時代性與實踐性,因此教師應勇于采取探討辯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社會調研以及情景模擬等教育手段,從而為學生群體帶來新的學習與實踐體驗。與此同時,德育教師應持續強化個體計算機技術與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做到熟練掌握并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有效提升自身教學課件設計與制度的水平。在中職德育課教育實踐中引進計算機技術手段,最大化發揮該計算機技術所具備的信息呈現直觀性和形象性優勢特點,并將抽象難懂的專業理論有效轉變成具有視覺形象特點,且具備較強感染力與直觀性的教育內容,從而實現調動學生熱情、降低德育知識學習難度、擴大知識容量以及提高中職德育實效的終極目標[5]。

四、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不僅是強化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現實需要,也是培育社會主義優秀人才的必然選擇。有效開展中職德育課教育工作,能夠為國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優秀人才。所以,學校方面要高度重視德育課教學,將其置于重要地位,而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不斷提高個體教育能力,全面推動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海莉.“七一”講話精神引領下的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發展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1(12):78-79.

[2]裴文超.新時代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模型構建與探索[J].職業,2021(18):81-84.

[3]王斌.“三全育人”視域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的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21(27):66-68.

[4]尚九賓.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德育工作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1,35(4):39-43.

[5]王寶龍.“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德育工作融合路徑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7):4-7.

作者:張波芬 單位:舟山職業技術學校

友情鏈接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片 | 亚洲人网在线播放视频 | 色综合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亚洲аv电影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