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15:21: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區域合作服務區域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摘要:國務院于2018年10月批復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這是國內第一個跨省域的生態經濟帶,國家這一戰略的實施,使古老的淮河流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賦予了沿淮高職院校新的使命。而沿淮高職院校如何服務這一國家戰略,文章提出了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職合作,并在闡述高職院校跨區域合作的理論基礎后,提出多方“合力”,形成“動力”,方能“給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淮河生態經濟帶;區域高職合作;區域經濟合作;資源依賴;多方“合力”
國務院2018年10月批復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爾后,國家發改委下發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這是國內第一個跨省域的生態經濟帶,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使古老的淮河流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賦予了沿淮高職院校新的使命。國家發改委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通知中要求:加強職業教育合作,鼓勵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開放共享的職業教育園區,打造一批區域性特色職業教育集團。這就要求,沿淮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加強區域合作,才能增強自身發展動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這一國家戰略。
一、豫皖蘇鄂魯五省政府合作平臺為區域高職合作鋪平道路——區域經濟合作驅動區域高職合作
淮河生態經濟帶的范圍大、人口多,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是以淮河的干流和一級支流以及下游的沂沭泗水系流經的5個省25個市4個縣。具體市縣是:江蘇省7個市,即淮安、鹽城、宿遷、徐州、連云港、揚州、泰州;安徽省8個市,即蚌埠、淮南、阜陽、六安、亳州、宿州、淮北、滁州;山東省4個市,即棗莊、濟寧、臨沂、菏澤;河南省6個市1個縣,即信陽、駐馬店、周口、漯河、商丘、平頂山,南陽市的桐柏縣;湖北省3個縣,即隨州市的隨縣、廣水市,孝感市的大悟縣。其規劃總面積達24.3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1.46億[1],GDP總值6.75萬億元。
(一)政府合作如火如荼
沿淮五省及市縣構建政府合作大平臺。2019年4月,在江蘇省淮安市召開了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市長會商會,來自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五省以及沿淮市縣負責人匯聚一堂,大家一起協商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協同發展大計。與會人員共同審議、制定、簽署了多項重要文件,如《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省際合作總體實施方案》《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聯席會議制度》《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省際協同推進合作框架協議》《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市長會商會制度》《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協議》。會議還發布了《淮安宣言》,并設立了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辦公室[2]。2020年10月,在安徽省蚌埠市,2021年9月在山東臨沂市分別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省際聯席會和城市合作市長會商會。成立多種聯盟,加強合作交流。2019年6月19日,在淮安市召開了淮河生態經濟帶青年企業家交流會,來自淮河流域5省25市4縣的青年企業家代表、共青團負責人100余名代表,共商合作發展。交流會上還成立了淮河生態經濟帶青商聯盟,發布了《淮河生態經濟帶青商聯盟宣言》。目前,陸續成立了淮河生態經濟帶工商聯盟、文化旅游聯盟、報業融媒體聯盟、衛生健康聯盟和淮河水利專委會的組建工作,調動了多種社會力量參與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二)高職院校合作較為冷清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淮河生態經濟帶范圍內的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作出了貢獻。據初步調查,淮河生態經濟帶范圍內的87所高等職業學校,設有農林牧漁、食品藥品與糧食、交通運輸、財經商貿、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醫藥衛生、文化藝術、教育與體育、公共管理與服務、旅游等19個專業大類、99個專業類,740多種專業,在校學生70萬人。在淮河生態經濟帶,有古語曰:“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其意思是說淮河兩岸比其他千萬個地方都要好。現如今,人們往往“談淮色變”,每當說到去外地交流和參觀學習,不是北上廣,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淮河生態經濟帶的蘇、皖、魯、豫、鄂五省及沿淮市縣的高職院校相互間的交流很少,相互來往較為冷清。
二、區域高職合作是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助推器——高職院校跨區域合作的理論基礎
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職合作是一種區域高職合作。區域高職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要想實現其健康發展,首先要梳理和構建自己的理論基礎。
(一)“資源依賴理論”是區域高職合作的理論基礎
1960年以后,組織體研究中的“資源依賴理論”受到人們的關注。這里所說的“資源依賴理論”,實際上是“將環境視為實現組織任務和組織運作而獲取稀缺資源的場所”。一般認為,資源依賴理論是組織體研究中的重要理論,它是側重研究組織體與其周圍各種資源關系的理論,是注重研究組織體與各種關系相互依賴、共生發展的理論。這種組織理論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組織體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要與外部環境的多種要素進行交換,才能獲取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其次,組織體和外部環境要素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它們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再次,組織體可以不斷采取多種措施,適時調整自己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和影響程度。資源依賴理論告訴人們,一個組織體關系的變化,一般情況下主要取決于該組織體對外部相關資源的依賴程度如何。該組織體可以通過自身內部系統的合理調整、變革,以適應外部環境,例如,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規劃的改變等方式,讓本組織體自己適應外部各種環境,從而建立起本組織體與其他組織體之間相互利用的良好關系。今天我們所說的這種資源依賴理論,它一開始是用于企業的,是研究企業與外部環境關系的。其核心是,認為這種關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可以通過對某種相關資源的積累,形成企業自己的優勢,而達到企業占據市場的目的。當下,這種資源依賴理論,同樣適用于高職院校。當今的高職院校,是典型的開放組織。一方面,要依賴政府和社會為學校提供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如政策、資金、土地、人力資源、實習場所、安全等,這是高職院校對外部環境要素的依賴。另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一種獨立的組織體,要表現為辦學的自主性。因而,高職院校就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想方設法,多渠道尋求自己依賴與自治的平衡,從而努力建立起與外部多種環境的和諧與共贏的良好關系。
(二)高職院校與政府和社會之間的資源交換關系
作為地方性高職院校為了實現其自身的發展壯大,必然要與高職院校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環境進行交易,這樣就形成了高職院校自身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依賴性,這就是高職院校與政府和社會之間的資源交換關系。有學者認為,資源依賴理論有兩個核心觀點:外部限制和外部依賴。所謂外部限制,就是組織體對外部環境中掌握著自己所需重要資源的組織體的回應。所謂外部依賴,就是組織體的管理機構(管理人員)為確保組織體的生存與發展,盡可能地爭取從外部的限制中獲得更多滿足。在這兩個核心觀點的作用之下,任何組織體的發展,都要與他所依賴的環境因素互動與共生。高職院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與政府和社會之間持續的資源交換關系,既然是交換關系,必然是相互的。高等職業院校通過在辦學定位上體現為地方、為社會的服務性,努力構建以他方為中心的相互作用;在辦學理念上體現特色性,打造高職教育品牌;在人才培養上體現適應性,培養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努力尋求依賴與自治的平衡。未來的競爭已經演變為區域板塊、區域經濟帶、區域經濟區之間的競爭。未來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就是能夠滿足加快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求,高職教育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這種助推器是高等職業教育對政府和社會的回饋。這種助推器能量越大,說明高職教育回饋越多、貢獻越大。高職院校要想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那么區域高職合作是一種有效形式,因為它可以充分整合資源、相互合作共贏、共同進步。
(三)區域高職合作是教育資源的“雙邊互補”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一個開放性很強的組織體,其自身的發展壯大,必須同其他組織體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交流與合作就必須要開放,所謂開放,就是要有輸入和輸出,否則就不是真正地開放。高職院校的輸入與輸出,首先是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輸入,就是高職院校辦學對地方政府和社會的依賴,如辦學場地、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持等;外部輸入還表現為不同區域和國家的資源輸入,如外國留學生培養等。其次,高等職業院校的輸出。這種輸出先是教育成果的輸出,就是培養服務地方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的輸出,然后是職業教育模式的輸出,外國留學生的培養等。高等職業院校對資源的控制,就是通過這樣的一些途徑實現的,這就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與外部環境的依賴關系。所謂區域高職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省、市地區的高職院校,通過跨區域合作的方式,使一個地區的高職院校在另一個地區提供教育活動。高職院校跨區域合作,本質上是高職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是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一種配置,是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的過程,是合理分工與互惠互利的過程。淮河流域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淮河生態經濟帶內資源稟賦不均,地區間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差異,每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規劃的目標等有較大的差別。跨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合作,可以突破本區域原有的教育思路,按照集團化、規模化、連鎖化發展需要,帶動各類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快速提高,實現不同區域教育資源稀缺性的“雙邊互補”。
三、多方“合力”形成“動力”方能“給力”——沿淮河高職院校跨區域合作的對策
(一)建議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職院校聯盟
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這一國家戰略,對于在淮安市的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因此,建議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職院校聯盟”,其宗旨:一是服務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緊緊圍繞淮河生態經濟帶經濟社會建設,強力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更好地發揮服務和引領作用,推動國家戰略落地生根。二是搭建省級高等職業院校合作大平臺。協同商討經濟社會建設的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機制,開展教學研究、教科研合作、多種資源共享等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與交流,積極支持淮河生態經濟帶內高職院校之間領導干部掛職鍛煉、骨干教師相互訪問、交流、學習等。
(二)建設開放共享的高職教育園區、特色高職教育基地和職業教育集團
集群化辦學是高職教育集約化發展的一種模式,以高職教育園區為紐帶,以優質高職資源向職教園區集聚方式、形成數校一地,實現資源共享、開放辦學。已建成的淮安高教園區,應建設成為淮河生態經濟帶開放共享的高職教育園區;同時,再在淮河生態經濟帶核心城市的安徽蚌埠、河南信陽建設開放共享的高職教育園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內高職院校可成立農產品(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化學工業、紡織服裝、現代物流(現代商務)、生態文化旅游、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若干職業教育集群。
(三)多方助力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職院校合作
跨區域高職合作需要多方助力。區域高職合作有諸多因素影響,除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大環境因素外,還有政府推動、制度設計、合作基礎、合作產出等影響。為此,推進區域高職合作,政府是推動合作的重要力量,還要善于尋找合作方之間的利益平衡點,發展溝通、互信的伙伴關系。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辦公室是由淮河流域5省25市4縣的29個成員城市的發改委主任和聯絡員組成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應把高職院校合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根據工作和實際發展需要,牽頭、協調、鼓勵各成員城市整合各方資源,促進高職院校開展合作。請教育部等、蘇、皖、魯、豫、鄂五省及沿淮市縣教育部門支持淮河生態經濟帶高職合作。(四)首提首推城市淮安的高職院校當有更多作為淮安市是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首提和首推城市,而辦在淮安市的高等職業院校,應該有更多更好的作為。淮安,是一座坐落于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點的交通要道城市,自古就是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現今的淮安市,有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護理職業學院4所冠以“江蘇”的高職院校,除省會南京外,為江蘇12市之首。當下,把沿淮河的80多所高等職業院校聯系在一起,協同研究服務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大計,強化區域高職教育合作,淮安市的高職院校責無旁貸。
四、結語
國內第一個跨省域的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實施,為淮河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也賦予了沿淮高職院校新的使命,這就是要服務于這一國家戰略。基于此,我們要取長補短,多方“合力”,形成“動力”,實現相關資源的充分利用,構建合理的制度框架,完善產教融合、具有區域特色的資源依賴理論與區域建設良序共生的服務體系,切實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拯.關于“十四五”時期加強省際合作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20,37(20):20-22.
[2]孔濤.水韻故事舟揚帆正當時[N].菏澤日報,2019-12-14(4).
作者:徐浩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